【档案故事】老骥伏枥《史记》情
发布时间:2018-12-14 08:58:57 来源:

我老家在韩城市巍山脚下,距司马迁后裔聚居的徐村不足两公里。记得孩童时代,老师时常给我们讲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中的经典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打下深深的烙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知晓,司马迁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文化瑰宝,更是一种激励昂扬奋进的精神魂魄。

《史记》驰骋古今、功彪千秋。韩城市民拜谒“史圣”,却没有一个主题性的纪念馆。2002年,我离开行政岗位后,就萌生了为家乡文化事业做点事的想法。

2005年,恰逢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之际,韩城市举办“中华名人名家《史记》名言书法展”,国内外书法家竞相参与,眷恋《史记》的热切之情令我心潮澎湃。同年12月,经陕西省文物局核准、民政厅登记,成立了《陕西司马迁史记博物馆》。

博物馆成立后,得到了各界领导、文人雅士的重视支持,他们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好事!一定要干好。”《史记》研究学者日本的吉冈和夫先生得知后,打电话给我,说“你是在为一位伟大的人,干一件伟大的事”。面对这么多热心人士,我一门心思扑在馆舍筹建工作之中,仅六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所有项目的审批,被业界称为“深圳速度”。

但项目进入实质阶段后,并没有像预想的那么顺利,合作商家突然终止签订的投资协议令我始料不及,意外打击折磨的我身心疲惫,我听取朋友们的建议,及时调整思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藏品的收集与利用上。

为了筹措藏品征集费用,我先后承担了《陕西党风廉政建设巡礼》《走进秦岭——生态环境书画展》等一批有影响的展览的文字编辑和文案策化工作。为了拓展《史记》文化交流与传播,应邀参加了三秦文化研究会、司马迁研究会召开的年会,并先后在日本名古屋和陕西西安等地举办八场次大型宣传推介活动。 同时与中国史记研究会、陕西司马迁研究会、西北大学博物馆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博物馆摆脱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干扰,发展之路也越走越顺畅。

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目前馆藏品已接近700件(套)。其中有康熙、乾隆年间的出版本和从日本征集的各类《史记评林》等珍藏刊本,这些善本在国内地方博物馆(图书馆)是绝无仅有的。《史记名言书法》收录300多幅,包括全国及各省市书协顾问、主席、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书法家的作品。同时博物馆内还开辟了各类珍品展览区,让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在新时代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探索博物馆“以文养文”的发展之路。编辑出版《韩城文化系列丛书·毓秀龙门》、稽校出版《清·韩城县志》等学术成果。撰写了《史记版本知多少》《经雍明德韩城鼎》等学术文章。学术研究与文化创意双赢发展,先后荣获“司马迁文化奖·特别贡献奖”“司马迁文化奖·一等奖”。

我多年付出的辛苦终于取得了成果,先后通过了国家文物部门的综合评估,被渭南师范学院和韩城市确定为教学基地。从2016年开始,陆续有陕西省档案宣传工作会议代表、陕西中青年干部研讨班部分学员和深圳青少年夏令营、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的旅游观光团等来馆考察参观,来韩游客慕名而来的也络绎不绝。

感谢上苍给我一个温馨的家,让我能全心力投入司马迁史记博物馆的建设事业。老伴从不干涉我的工作,只是默默地为我打理好衣食,在她的支持下,我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劳务所得和一处房舍投入到博物馆的运行和发展。而我的儿子和女儿至今住的房子还都在按揭贷款,他们却从无怨言,只是说:“你爱干就干吧,只是别累坏了身子。”

2005年,我在办完“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书法展”后不久就住进医院,我忍不住向女儿交代后事,女儿把我推进手术室后,在特护室整整守候了一整天。我每天工作在十五个小时以上,吃住都在办公室。2017年,旧病复发。住院期间,儿子听到我心心念的还是博物馆的事,背着我注册了《逸文史记》微信公众号,把我撰写的《史记》故事初稿整理编辑,连续刊发,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如今我年已过七十,远离梦想与追求,心内只有责任与担当。唯愿更多的人关注、关心司马迁史记博物馆这一公益文化事业。

(作者:秦忠明,现年七十岁,中共党员,原韩城市政府办公室主任。2002年离开行政工作岗位后一直从事社会文化公益事业,现任司马迁史记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