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传家遗风和明朝党姓“义翁”二字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8-08-14 08:24:35 来源:

民居瑰宝党家村,历经六百八十余年的历史,依然步履稳健地向我们走来,走进新时代的行列。

六百八十余年,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党家村历经了一个又一个的朝代更替,一步一步地从一个小家庭逐步发展为一个拥有1300余人的大家族、大村落,薪火相递,代代不衰。

是什么赋予了党家村不衰的活力,是什么富裕了它坚韧前行的希望?我们在那些雕刻在青砖上、悬挂在中堂上、记录在谱牒上的家训中,找到答案。这是党家村祖辈们用血汗总结出来的经验,并将之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逐步发展成为每一个党家村人的行为规范,写就了党家村的辉煌。

赈灾济贫党孟辀

东方人类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党孟辀,明朝人,以种山庄子致富,在当时很有名气。他为人忠义厚道,常常扶危济贫、乐善好施,一生所做善事不计其数,被当地老百姓尊称为“义翁”。

嘉靖十八年,天遭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满道。干谷里各村欠田赋较多,无力缴纳,不少人惧怕官府拘捕拷打,想外逃躲避。党孟辀知道后,一面劝阻,一面拿出三百两银子帮村民补交赋税,并倾力向本县捐献一千担粟谷赈灾。受到帮助的村民们对他感激涕零,众人对他的义举也非常的敬服。

知县娰昂知道他的事迹后,在县城门口贴出布告,以此来宣扬表彰他的义举,并将此事上报朝廷。万历皇帝亲书“义翁”牌匾一方,赐予党孟辀,以示嘉奖。于是,人们就尊称党孟辀为“义翁”。从此,“义翁”的美名响至今时。

党义翁不仅为人忠义,而且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更是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嘉靖三十四年腊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发生了一场极其惨烈的地震,史称“嘉靖大地震”。震域波及101个县,韩城就是受灾地区之一。那年,在午夜时分,一时震声如雷,地动山摇,屋瓦破裂之声响彻黑夜。万家房舍毁于顷刻,绝望的哀嚎充斥遍野。时值隆冬,灾民冻死、饿死者无数。第二年,瘟疫爆发,加之庄稼又欠收,民不聊生。目睹这一切的党孟辀,觉得百姓生活很是艰苦,要想缓过这一大难,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减轻乡亲的负担,他当着父老乡亲的面,把村民以前借他的三百多石粮食的借据当场烧毁,并对大家说:“岁厄如此,不忍相迫也。”遇到这样的天灾人祸,他不忍心再向大家索要以往亏欠。人有善愿天必佑之。长期的积德行善,无形中就为自己和家人添上了一件“护身符”。有一天晚上,党孟辀从外边回来,在鸦儿坡村外碰到几个拦路抢劫的歹人。身处险境无路可退,他就对这些人讲道理,打劫之人中,有人听出是大善人党孟辀的声音,大声惊呼道:“原来是大善人党义翁啊!”听到义翁的名字,这帮劫匪们低头便拜,还主动把党孟辀老人护送到家。这真是应了那句“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啊!

>>故事启示< <

要门庭显 必须积德

求子孙贤 还是读书

要想让自己家族的名声显赫,就一定要多做善事、多做好事,为子孙后代积福累德;要想让子孙后代有德又有才,就要让他们多读圣贤之书。

长期行善的义翁不断帮助乡亲,声名远扬,当地人们才会很敬重他,所以在他危难之时才能及时得到化解,这都是行善所积的福。

忠恕传家党恕轩

党家村被誉为“民居瑰宝”。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因干旱无雨、青黄不接,党姓始祖党恕轩自陕西朝邑营田庄(今大荔县范家乡营西村)逃荒落脚到韩城西庄东南原下东阳湾(党家村),靠租种村西北白庙寺田谋生,兼营小商业。他为人忠厚,就连党恕轩的名字,也体现了他待人“忠恕”本色。

何谓忠恕?《论语·里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释义】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参说:“是。”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参:“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曾参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了。”

> > 忠 < <

“自己想有所作为

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

> > 恕 < <

“自己不愿意的事

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大概就是党恕轩传给后人最好的家训。

他特别重视对子孙的文化教育,他的长孙党真在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即中了举人。尔后,党家村的后人无论经商还是种地,都始终重视对儿孙的文化教育投入。他们或耕读传家,终老乡里;或投资商业取得成功,富甲一方;或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光宗耀祖,都始终秉持着老祖先“忠恕”传家的遗风。

“存忠善心,行仁义事”。

这就是党家村经久不衰的根脉所在,绵延至今,已传25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