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太史公
发布时间:2018-05-21 16:21:16 来源:

韩城这个黄土高原的小城,人杰地灵。孕育出一位千古奇人司马迁,也使小城风流了千秋。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空千古,下垂百代,不能说不是这片高原厚土血脉之凝聚,日月星辰之精华。

司马迁陵就修建在韩城北面的一座山上。山并不高峻,拔地而起,面临坦荡的田畴,滔滔黄河,就显得格外突兀挺拔。黄河浪涛不息,伴随着一个伟大的孤独的灵魂,无言地叙述着两千多年风雨沧桑的历史。

从山脚到山巅有九十九道台阶,台阶的石头凸凸凹凹,斑斑驳驳,似乎向人们讲述着墓主人坎坷蹇涩的生命经历。风雨沧桑,天地玄黄,两千多个春秋,怎能不留下悲壮苍老的皱褶呢?

九十九道台阶铸就了“高山仰止”的辉煌;

九十九道台阶铸就了“景行行止”的壮丽;

九十九道台阶铺就的全是苦难,每一道台阶垒砌的都是艰辛。

“把石块砌在一起,创造的是静默”。诗人如是说。

一层层巍峨,一层层静默。游人不多,山是静寂的,只有风吹林木,传来萧萧的松涛声。我想修建陵墓的设计师是很有头脑的,九十九,这是中国数字文化至高至尊的数字,再加一个数字就是“天”,那么对这位与天地同行,与日月同辉的千古英灵是当之无愧的了。

登上最后一级台阶,迎面便是太史公祠,并不显赫,也并不奢华,油漆已剥落,斑斑驳驳,碑碣的文字已漫漶。但那匾额和楹联依稀辨出:“文史祖宗”高悬在上,’两边楹联: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奋著成信史照尘寰”;另一副楹联是曾执鞭共和国文坛郭氏沫若的手迹:“龙门有奇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古,文章旷代雄;怪才赝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民父,千秋太史公。”笔迹雄健,题联也气魄,句句道出司马迁伟岸的人格,傲骨嶙嶙的风操。

太史祠里有一尊司马迁泥塑,面颊清癯,目光冷峻,凝眉聚神,手握竹笔,仿佛正在续写写不完的篇章,令人惊异的是,太史公受到宫刑,为何还长髯飘拂?我想,这是雕塑家踌躇再三而有意添加的,以此表示对司马迁的敬慕、尊崇、爱戴,堂堂天地一男子能没美髯一缕?把历史强泼他身上的污水,重新洗涮殆净;把冤狱污辱雪清,还圣贤真面目,不是后人的期望么?

太史祠后面就是司马迁墓。墓是圆形,用砖石垒砌。怪哉是墓冢上长出五棵苍松,傲骨铮铮,直迫苍穹,黛绿的叶子,幽光闪烁,一派浩气、傲气、雄气。

司马迁是西汉王朝前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司马谈学富五车,史坛泰斗,在朝中专管天文、历法和历史丈献。他在职时,勤勉不怠,收集大量文史资料,准备写一部记载“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的史书。由于年老体衰,壮志未酬,只有后托儿子司马迁。司马迁自幼聪慧,苦读史书。入朝后子承父业,也当了太史令。他发誓完成先父的遗愿,写一部像《春秋》一样的不朽之巨著。

青年时期,司马迁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仗剑远游,竹枝芒鞋,一蓑烟雨,游江南,探禹穴,涉江河,入荒辄,进莽林,足迹遍及沅湘,履痕印满中原,荆天楚地,齐鲁之邦,广采山川地貌,风土民,历史人物,遗闻轶事,求贤哲,访黎庶;餐风饮露,忍饥耐寒,路漫漫,水迢迢,上下求索,九死不悔,搜集了丰富的典籍史料,采撷了浩翰的原始素材,为《史记》作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元封元年,汉武帝为炫耀圣威,以震慑四夷,祈求福佑,永享富贵,车辚辚、马萧萧,十八万精骑护驾,阵势浩大,铁流滚滚,长达千里,可谓威加四海气吞日月。作为太史令司马谈奉命随行,参与旷世难逢的盛典,深感荣幸。谁知天有不测之风云,到了洛阳,他老先生一病不起,且危在旦夕。正在巴蜀民间采访的司马迁得悉,日夜兼程,赶到父亲病榻前,老先生已气息奄奄,只留下乃。句断断续续的遗嘱:

“我家先祖,远在周朝就当太史,更在虞舜、夏朝时还管过天官之事……你若继为太史,那就是继承祖业了,我死后,望吾儿能完成在父未竟之业……自孔子之后四百年间,诸侯兼并,战乱连年,至今无一部像样历史书……”

司马迁听了,涕泪四流,心中却发出风雷激荡的誓言:定将完成先父之大业!

元封三年,司马迁被任命太史令。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九十九年),司马迁四十七岁,春秋正盛,一场血腥之灾从天而降。原因很简单,司马迁为孤军作战兵败匈奴的李陵辩白,激怒了圣威,再加小人杜周的谗言,诽谤,汉武帝一怒之下,将司马迁判为“诬罔罪”——也就是杀头之罪。

李陵是前将军李广之孙,颇有先祖之风,他善骑射,有韬略,爱人下士,军中难得之将才。连汉武帝也不得不称赞他“有李广之遗风”。将门虎子。汉武帝命他率五千步兵去匈奴作战。时值暮秋,北国漠野已是风雪弥漫草木枯衰的冬天了。由于敌众我寡,李陵被单于大军重重包围。李陵且战且退,虽然杀敌二千,但单于依仗兵多将广,穷追不舍,由于汉军无后援,粮草也接济不上,将士阵亡甚众。李陵被单于大军追至到一条山谷,李陵率众突围,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李陵和他的部下左冲右突,前杀后砍,杀死不少匈奴兵将。正当突围有望之际,谁知,李陵刺杀匈奴一将领时枪杆折断,汉兵也已矢尽粮绝,四面全是匈奴军,矢镞如雨……李陵长啸悲叹:

“天绝我也!”终于被俘。李陵拔剑自刎杀而不能,英雄落难,悲啸苍天。

汉武帝闻悉,雷霆震怒,立即下旨将李陵母亲儿子捕捉入狱,又召集群臣给李陵定罪:

性格孤傲、耿介而又耿直的司马迁在这次“缺席审判会”上,为李陵辩白了几句:“李陵率兵五千,抵杀敌人数万,也足以向天下交待了,最后矢尽粮绝,身陷敌阵,虽兵败被俘,但抖他决不负陛下之恩,定会暗打主意,日后将功赎罪,报答皇上!”

而那些奸佞小人个个都是风向标,看汉武帝的脸色行事,见风使舵,随风扬沙,几日前还盛赞李陵,溢美之词不绝于耳,现在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人人愤怒填膺,诽谤和攻击,诬蔑和斥责,滔滔而来。

汉武帝正在气头上,怎能允许一小小的“社科院史学所所长”充当李陵律师,为其辩白?汉武帝龙颜骤变,责问道:

“太史令如何知道李陵暗打主意?依你之言,岂非谁都可以降敌?这分明辩解,存心反对朝廷!”他怒喝一声,命卫士拿下,打入死牢!

当时汉朝刑律,可以以钱赎罪,若司马迁能拿出五十万钱即可免死,交不上钱即便从轻处罚,也要施以宫刑。

司马迁世代为官,清正廉洁,凭着官的俸禄,也就是做为国家公务员,工薪阶层,五十万钱,那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而且限期一个月。司马迁深感负累家庭,这笔巨款是不可能筹集到的。

汉武帝念在司马迁忠心耿耿,勤免不怠,传下圣谕:免于死刑——这就是司马迁交不上五十万钱而遭受腐刑的原因。

腐刑即宫刑。这种残无人道的刑罚,起源甚早,相传夏代就有了。

“宫刑,淫刑也,男人腐刑,妇人幽闭”。宫刑对男子就是割掉生殖器,这不仅痛苦万分,也是一个男子汉的奇耻大辱。树高千丈靠根支撑,男子汉成家立业也靠阳根支撑,去掉阳根,虽生犹死!

司马迁被关在牢里不见天日,躺在草席上,彻夜难眠,不如以死了之。但先父临终的嘱托,自己大半生东奔西波,遍游神州采集吏料,不是为了写出一部与《春秋》相媲美的巨著吗?现在这部著作刚刚有了提纲,更艰巨的劳作还在后面,如果死去,上违先父之遗愿,也枉费了自己大半生心血,生命诚可贵,事业价更高!

铁窗外是大夜弥天,星河失辉,风啸云怒!

司马迁宫刑后,便进了“蚕室”。蚕室,是养蚕的房间。这里是指一间暖房,既保持室内温度,又不能通风。至少卧床一百天。司马迁昏迷了几天几夜,当他苏醒过来,只见妻子坐在床前,他泪流满面,羞辱难言,恸哭不已,劝妻子改嫁,妻子也大放悲恸。妻子却表现出奇的坚强,出奇的冷静,随即安慰鼓励司马迁不能,忘先父遗愿,不忘任重道远,更多的向丈夫表示一片忠心:山可崩,海可枯,为妻的爱心不会变……

丈夫罹祸之前,作为贤妻良母的杨文卿总是为丈夫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她知道伴君如伴虎,仕途险恶,官场黑暗,丈夫光明磊落,冰雪节操,说不定哪一句话得罪小人,惹怒皇上,闯下祸患,每当“上班”前总是对司马迁千叮咛,万嘱咐,谁知山难移,性难改,丈夫依然我行我素……这塌天之祸,是她预料之中,也出乎之外,噩耗传来,如五雷轰顶,天崩地坼,她当场昏厥休克,不省人事……丈夫被捕入狱,她更是彻夜难眠,泪水伴着恶梦,从黄昏到黎明,从严冬到酷夏,度日如年,恐惧和悲痛折磨得她瘦若秋风,白发飘零……三年的牢狱,皇上终于开恩,免以死罪,却要缴五十万金,否则施以宫刑。杨文卿为了筹集这笔巨额赎金,拖着病体东奔西波,东借西取,求亲告友,典卖家产、田土,仍然凑不够,五十万,便自己在长安街头设画摊,为人绘像……世人得知司马迁罹难,每天都有很多人买画,生意也挺红火……限期已到,杨文卿将五十万金凑齐,然而丈夫怕拖累家庭,在期限到来的前三天主动接受宫刑,杨文卿的一切努力都枉费了……

当生命进入这种境界,不是灭亡,就发生出排山倒海之伟力。司马迁便请妻子带些竹简来,病体稍稍好转便开始了伟大的创作,咬着牙,含着恨,他想到孙膑,想到韩非,想起孔丘……这些先贤先哲,他们在悲痛中奋搏,在困顿中。崛起,他搦管蘸毫,奋笔疾书:

《陈涉世家》《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高祖本纪》……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六十九列传……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三皇五帝,君臣将相,布衣豪杰,他笔走龙蛇,墨飞彩虹,都化作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形象。

司马迁秉笔直书,不扬不贬,文笔严峻而又风流潇洒,秀润纤细,傲岸不驯,狂放不羁——司马迁终于完成天地间一奇书。

如果没有司马迁,中华民族兴衰史、苦难史、辉煌史,会出现巨大的空白。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司马迁孤傲的文化人格,已构成中华民族一尊壮观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