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舜耕田
虞舜,和唐尧一样,最受中华民族的尊敬,被列为圣贤。
大舜在当农民的时候,勤勤恳恳,礼让为本,受到当地群众的称赞。他在历山脚下开荒,整天从早到晚,抡着石斧,劈荆砍棘,清除杂草,造出一片片良田。种上谷籽,勤锄勤施肥,谷穗长得分外粗壮。
有几个懒汉,与大舜的荒地连畔,由于不好好管理,连一锄都不锄,也不施一锨肥,就想收获。结果,粮食欠收,只得饿肚子。肚子一饿,他们便找大舜,大舜将谷子白送给这些人吃。
大舜的弟弟,名叫象,是大舜的同父异母所生。这个象,贪财心切,一听说邻家要争地,便火冒三丈,一分一厘一毫不让给。
大舜宽宏大度,在两户邻居提出地界问题后,他主动地说:“咱们都是乡党,不需要争执。你们认为地界应当怎么划,就怎么划好了。”
这么一说,那两户人家便高兴地把界石栽在大舜开垦的荒地中间。大舜并不责怪,就按此让了田界,自己又摸黑到别处开荒去了。
大舜的忍让精神和勤劳本色是出了名的。在他继承帝位一直到病死苍梧,都在辛勤地工作,到各地视察,了解民情,善处国事。(参见《史记•五帝本纪》)
大禹治水
大禹的名字叫文命,他的祖先是黄帝,他的爷爷是颛顼帝,他的父亲叫鲧。
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淹没了田园,人民遭受着水害。当时,尧命鲧去治水,由于鲧采取堵截的办法,没有制服水患,被舜帝流放到羽山处死了。至今,陕西韩城市冶户川的“错开河”,成了鲧失败的见证。
禹从小勤劳勇敢,仁爱可亲,说话诚实。舜帝知道禹的这种品德和一丝不苟的作风后,便任命大禹为司空,付以治水之任。
当时,大禹刚结婚三天,他非常留恋心爱的妻子——涂山氏的女儿。但他一想到治水是关系到千万人民生存的大事,便在新婚第四天告别了亲人,与伯益、后稷等助手奔赴黄河流域考察水患,制定治水的蓝图。通过实地观察,大禹清楚地认识到,要征服洪水,不能像父亲那样到处堵截,而要采取疏导之法,使河水归道入海,这样才能治好水。
大禹首先从黄河上游的壶口(陕西宜川县境)开始,把河水疏导到梁山,不料龙门山(陕西韩城市北)挡住了河水。怎么办呢?是绕道,还是凿开龙门山?大禹站在山顶察看周围的地形,觉得只有凿开龙门山,才能使河水顺流而下。当时,要凿开龙门山,谈何容易!大禹带领人们,硬是凭着石器工具,一点一点地将石山挖下,终于凿开了一条宽约80步的口子,并在口子底层留下了一块刻有“龙门”二字的巨石,起缓冲河水作用。河水直泻而下时,在这儿打着转儿,形成“平地春雷”的涛声。从此,“两崖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见《乾隆韩城县志》)大禹凿龙门后,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时,有几千条鲤鱼,从百川诸河云集龙门下,竞相跳跃。一年之中,能跃上龙门的鲤鱼只有72条。一登上龙门,便有云雨相随,天火烧其尾,化龙飞天去了。跳不上龙门的鲤鱼,就点额曝鳃,碰壁而返。这就是《三秦记》中记载的“鲤鱼跳龙门”的神话故事。至今,龙门山上“有相工坪,广二丈余,长四丈余,片石临河,莹洁可爱”,这就是当年大禹站在这儿督工的地方。
大禹治水,废寝忘食,公而忘私。他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路过家门口,听见儿子呱呱落地的哭声,他多么想看看分娩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婴儿啊!但由于治水工程紧急,就强忍着思念走了。
大禹治水时,非常艰苦。他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穿带齿的鞋,足迹遍及全中国。他带领民工,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战天斗地的气概,终于把中国的九条江河都治好了,使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人们歌颂他为“神禹”,为他建庙塑像,铭记他的功绩。(参见《史记•夏本纪》)
武王伐纣
商纣王是个勇力非凡、骄横霸道、贪酒好色、心狠手毒的暴君。他宠爱妲己,荒淫无度,整日在沙丘园中玩乐。为了取乐,在苑池中盛满酒,到处悬挂着肉,让男女脱去衣服,光着身子,在酒池肉林中戏耍交欢。九侯的女儿美貌无比,献给纣王后不愿风情,纣王便让其女光身与人****,此女不从,立即杀死。九侯争辩不是自己教女儿不从,也被当场处死。他们还剖开孕妇的肚子,观其胎儿是男是女,纵观取乐。这样胡作非为,人民叫苦,怨声载道。纣王不但不改邪归正,反而变本加厉地残害诸侯。妲己发明了一种刑具,名曰炮烙,是用铜铸成的,长约5尺,宽约3尺,放在炭火上烧红,强迫那些对君王不满的诸侯和不纳税的小民,赤着脚在上面走动。这些人被烫得狂跳乱蹦,衣服燃起熊熊火舌,顷刻将****焦化。面对这挣扎哀号、惨不忍睹的场景,纣王和妲己觉得有趣,哈哈大笑。
纣王把九侯、鄂侯的肉做成脯干,分送给各个诸侯,以此想震慑反抗的人。周文王(西伯昌)正在养病,忽听送来人肉脯,顿时大吃一惊,叹息不止。崇侯虎是纣王心腹,专门助纣为虐。他暗暗听到周文王的叹息声后,立即报告纣王,使纣王将文王关押在羑里(河南汤阴)。
周文王的侯国在周(陕西岐山),国内一听到他被押的消息,急忙来营救。文王的长子伯邑去赎父亲,结果也被纣王杀害。
文王死后四年(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率领军队东征,来到孟津(河南孟县)。大小诸侯背叛殷朝,纷纷赶到孟津归服武王。于是,800个诸侯在武王主持下结盟。诸侯们要求:“殷纣无道,应该立即予以讨伐!”武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说:“现在的人心还没有完全归属我们,伐纣还不到时候。”就把军队撤回岐山。
纣王仍不知悔改,更加胡作非为。纣王的哥哥微子不忍将来国破玉碎,暂时逃往别处。有个叫比干的王子生性耿直,却说:“为人臣子的人不能像微子那样说走就走,应该劝说纣王,据理力争。”比干就去进宫劝谏纣王,希望帝王能爱惜民众,以社稷为重。纣王根本不听,反而生气地说:“我是昏君,你是圣人?我听说圣人的心眼特别多,有七个孔。那就把你的心挖出来看看,是真是假?”说毕,便命令武士剖开比干的胸膛,观看其心。太师箕子惧怕了,就装疯卖傻,但纣王并不放过,将他囚禁起来。朝廷内的正直官吏,目睹纣王已不可救药,都投奔周武王去了。
武王看到纣王已众叛亲离,觉得时机成熟了,便会集各方诸侯讨伐纣王,在牧野(河南淇县南)拉开了战幕。武王有战车300辆,士兵45000人,冲锋兵3000人,军中前歌后舞,士气很旺盛。而纣王率领的部队号称70万,实际只有17万人,且军心涣散,难以应战。阵前,武王发表了题为《太誓》的动员讲话,历数纣王的四大罪状,全军上下同仇敌忾,呼声震天。第一次交战,武王让太公仅挑选了300名精兵出击。纣王见武王只有这么一点人马,立即命令全军应战。第二次交战,武王派3000冲锋兵直捣纣王军队的心脏,刹时间殷军大乱,互相残杀。大部分纣兵纷纷倒戈,引导周兵杀纣。纣王一看大势已去,便杀开一条血路,逃进城内,登上鹿台,穿上珠宝缀制的衣服,引火自焚而死。
武王率军攻进朝歌城,砍下纣王的焦头,又杀了妲己,将两颗罪恶的头颅悬挂在旗杆上示众。武王打开监狱,放出了箕子等人,又修建了比干的墓,表彰了灭商的有功将士,还分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