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鹏程与保卫延安
发布时间:2018-05-21 15:01:14 来源:

1954年面世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既是杜鹏程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而且,它把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推进到了一个新水平,是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里程碑式的巨著。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杜鹏程的成败得失乃至其一生沉浮都和《保卫延安》命运相关。为了创作《保卫延安》,他付出了健康的代价。一位当代老诗人生前曾对我说:“解放战争时,我和老杜都是随军记者。那时他的身体很壮实,在军旅途中我们邂逅,他的肩膀一扛,我被撞出几尺远;可是,一部《保卫延安》写垮了他的身体。”事实的确如此。同时这部《保卫延安》,又因彭总的所谓“反党集团”一案株连,从1959年至1978年平反,近20年作家生活在政治迫害的境遇中,身心俱受摧残。

保卫延安战争前夕,杜鹏程从被服厂被调至新闻系统工作。但还未办组织手续,战争准备工作开始了。他负责组织民工以毛驴为运输工具转移被服厂。这时,他的直感判断是,这将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战争结束后,他要以长篇文学作品反映它。至于是写长篇报告文学,还是创作长篇小说,当时尚无明确目标,要到写作时定夺。他想,如果自己一直跟民工或民兵打游击,就从这个侧面反映;如果去了正规部队,就从正面去描写。

转移工厂的工作完成后,老杜到了部队,成为新华社随军记者。为了深入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他没有像一般记者那样呆在军、旅司令部,而是一头扎进基层连队,只是偶尔回上级军事机关。他在炮火中抓紧时间记日记。没有纸张,到处找,连烟盒纸也找来装订成册使用;没有墨水,用老乡的锅黑调和代用;没有笔,用树枝绑上蘸水笔尖;没有桌子,蹲在战壕里在膝盖上疾书……他在战争年月,积累了200万字的素材。

《保卫延安》的创作过程极为艰辛,而今的作家不只不能忍受,恐怕也难以想象。可这毕竟是历史的真实。

部队进驻新疆后,他担任新华社新疆分社负责人。他白天上班处理本职工作,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创作,仅九个月就完成10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初稿。这是何等紧张、繁重、艰苦的劳作!他写得手指磨起了茧,手腕发肿,眼睛布满了血丝……饿了啃块冷馒头;困了,用湿手巾放在额上继续写。这哪里是在写作,分明是在战斗,是在拼命!老杜曾说,他一想起苦难的祖国,一想起受难的大地,一想起死去的战友,一触摸烈士的遗物……他立即精神抖擞奋笔疾书。历史的使命感在驱使他写作。

有一段时间,杜鹏程住帐篷或毡包,偶尔晚上外出看露天电影,他什么家什也不带,只背上他的书稿。这是为了防止意外发生火灾。他把书稿视为身家性命。

草稿完成后,杜鹏程开始了更为艰苦的跋涉,背上打印稿四处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在四年多时间里,九易其稿,小改数百次,最终将一部百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修改成30余万字的成功的长篇小说。据老杜自己说,涂改过的稿纸(实际上不是正规稿纸,是各种各样可以利用的纸张,包括废纸的背面)可以拉一马车。由此可见,这是多么艰巨的劳作。

杜鹏程不可能完整保留所有《保卫延安》的手稿,就仅存者而言,“文革”中有关群众组织将其装订成五、六十册,累起来比他本人还高。我花了三个月时间,才粗粗阅读了一遍手稿的前半部。面对这些手稿,我眼前浮现出一位挑灯鏖战的精神将士的身影。不易啊!这时,我对老杜说过的“毅力就是天才”这句话似乎有了现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