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三:没有难破的芝麻杆
吴沙浪(1916—1993)韩城市(县)乔子玄乡马村人。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8月赴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韩城当地有句老话:“没有难破的芝麻杆”。这句话在硝烟弥漫的岁月,几乎成了吴沙浪的口头禅,每当执行艰巨任务,他总是说:“没有难破的芝麻杆”。
1941年8月,吴沙浪调陕西省委工作期间,带领陈志俊、罗生发等同志在旬邑县马栏镇打了几十孔窑洞,为省委丛耀县照金镇迁往马栏镇做好准备。1942年春季,省委和关中区委合并,成立关中地委。为贯彻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决定提高生活标准,要求机关食堂每人每月吃到2斤肉。地委领导将这项任务交给了吴沙浪等同志,有同志有畏难情绪。吴沙浪说:“世上没有难破的芝麻杆!”最后决定,贷款贩猪,再赚钱吃肉。吴沙浪带领两名工作人员去甘肃正宁山区,长途买猪卖猪,贩运四次,边赚钱边供应,提高了伙食,归还了贷款。同时,他带领大家磨豆腐、养母猪、种菜,食堂伙食明显改善。生猪越养越多,到第二年秋天,生猪存栏三四十头。不仅每人每月能吃2斤肉,而且每人每月有一斤食油。地委食堂的伙食在马栏出了名。
1943年,国民党全面封锁陕甘宁边区,党中央号召全党运盐筹措经费。吴沙浪接受任务,率领队员们赶着七八头骡子从甘肃西华池运盐。一次,大雪封山,地冻天寒,山路难行。一头骡子失蹄,连盐驮子滚落沟底,幸无大碍。终于把骡子牵上来了。可四个运输人员却无法把300多斤重的盐驮子抬上来。吴沙浪下去后果断钻到驮子下面。他卯足了劲,居然把驮子扛了起来,在大家的协助下,把驮子扛到路上。运输队员们赞叹道:“沙(浪)科长气死骡子。”吴沙浪还是那句话:“没有难破的芝麻杆!”1943年11月,吴沙浪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甲等模范工作者”,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关中地委主办的《关中报》刊登了题为《知识分子工农化》的整版通讯,报道了吴沙浪事迹。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12月,中共陕西省工委决定,紧急组建陕甘宁边区第四野战医院,调吴沙浪任院长。吴沙浪接受任务后,带一名通信员,星夜兼程,策马赶到指定的医院地址。他连夜发动群众昼夜缝制被褥、套袖、套腿,购买粮油蔬菜,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指挥组织担架队,为运送救护伤病员做好准备。同时,又抽调关中师院女生承担战时护士职责。三天三夜没睡觉,筹备组建了一个接收500名伤病员的野战医院,赶战争打响时,医院开始了正常工作,成功地接收了全部伤病员。同志们肃然起敬,都为他竖起了大拇指。他自豪地说:“没有难破的芝麻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