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特殊”党费
杜鹏程,韩城市金城办苏村人,1921年3月28日出生于一个濒临破产的农民家庭。两岁父亡,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入教会学校,半工半读,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夏,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他前往延安,投身革命大熔炉。先后在八路军随营学校、鲁迅师范、延安军政大学学习,并于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任陕甘边区“群众报”编辑。1947年,任随军记者和新华社野战分社主编。随同西北野战军二纵独四旅十团六连行动,经历了延安保卫战、解放大西北等诸多战役,与战斗英雄“王老虎”朝夕相处,写出了许多生动战地通讯报道。
全国解放后,杜鹏程随军进入新疆,担任新华社野战二支社社长。1949年冬至1950年底,在新疆喀什银行二楼,他开始了《保卫延安》的写作。1951年4月,母亲病危期间,他赶回韩城安葬完母亲,立即开始了小说的第三次修改。后历经四年,共修改9次,书稿达数百万字,至1953年底终于完成。1954年7月作为“解放军文艺丛书”之一,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作协副主席、人民出版社社长冯雪峰,像发现“镭”那样,发现了《保卫延安》,他评论说:“真正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诗的,这还是第一部。”不到一年,印数100多万册。随后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藏文、朝文、维吾尔文等兄弟民族文字译本,还由外文出版社出版英、俄、越等语种译本。1956年2月4日,他也因此作为文艺界代表,在北京怀仁堂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40万字的长篇著作《保卫延安》,稿费可得96000元。这96000元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绝对是个天文数字。因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月薪仅400余元。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杜鹏程并没有把这笔钱全部享用,而是把八万五千元交了党费和捐献给国家,其余的买了书。仅此一点,便说明了他的崇高品德、廉洁本色。他后来《在和平的日子里》写道:“没有许多愿意在任何岗位上默默无声工作的人们,便没有我们的事业。”也许他就是这句话忠实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