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廉政人物(连载八)
发布时间:2019-10-01 08:52:57 来源:

第八篇马攀龙“千丈渠”

在韩城市金城区薛曲村南,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庙宇,它青砖碧瓦,飞檐峭壁,庄重地矗立在葱茏的庄稼地里。祠庙里供奉着一个曾经造福于韩城人民的好县令马攀龙。

马攀龙,号瑞洲,四川省巴县人,明朝举人,于万历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1594—1599)出任韩城知县。任知县之初,了解到韩城地区田赋甚重,超额缴纳严重,造成大量拖欠。但土地掌握在少数富豪手里,农民拥有量少,生活疾苦,温饱问题难以解决,没有上交田赋的钱款。

马攀龙决定从清查土地开始,先替韩城百姓解决田赋问题。他亲率县衙人员,实地丈量土地。待丈量工作结束,马攀龙一面上奏疏,用实际土地面积缴纳田赋;一面作出规定:交纳田赋不再按以往的人头计算,而是按土地的拥有量缴纳,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不交。同时,又打击豪强势力,让把多余的土地按照政府规定的价格卖给农民,让无地农民有地种,又大力号召民众开垦荒地。在马攀龙的努力下,不到两年工夫,韩城新开垦的土地多了,民众的日子慢慢好起来,困扰地方官吏多年的田赋问题也得到解决。民众高兴地说,韩城遇到了一个好县官。

韩城山多水多,境内水系发达,既有黄河,又有众多小河道。但多因山丘所阻,无法有效灌溉农田,韩城的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历史上虽然也修建过部分灌溉工程,但年久失修,基本丧失灌溉功能。马攀龙认为,要造福一方,就必须发展水利,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旱涝保收,粮足则天下稳。于是,他又一次率队,深入实地考查,决定因地制宜,因势筑堰修渠,发展灌溉农业。

马攀龙说干就干,他捐俸银数十两,用作工程启动费用,招聘工匠、动员民众。百姓们虽然担心工程艰巨,劳而无功,但又被他的决心所激励,纷纷上劳。他亲自督导,官民同心协力,终使功成。从河流上游经山腰,以斧凿锤锻的方式,或凿渠、或凿洞,或架木渠桥,或以砖块垒井,想方设法引水出山。万历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1594—1598)四年时间,在他的带领下,先后在澽水河、盘河、芝水等河道兴修渠堰52条,灌田8568.4亩。其中,从澽水河上游白马滩(在今黄龙县境)到城区的城固村,共修渠31条,灌田5311.9亩;从盘河烟泉起到昝村之间共修渠4条,灌田1950亩;从涧水亚河头沟起到坡头村修渠3条,灌田37亩;从汶水东庄坡下起修渠2条,灌田130亩;从芝水西河川起到陈村,修渠8条,灌田805亩;从潦水雷家河段修渠1条,灌田10.5亩;从沆水吕庄村西羊头咀修渠1条,灌田204亩。

为扩大灌溉面积,他让百姓制作木轮百斗水车,提水入渠。这在韩城是从未有过的事。《马公渠记》碑文记:“一轮百斗,咿呀而转,可使在山”。工程竣工后,为杜绝纷争,使渠道施惠长久,他又主持制定了“酌田高下,分期灌水,堤堰疏浚,旷工必惩”的水规和渠堰维修措施 (据清乾隆《韩城县志》) 。渠成之日,适逢关中地区大旱,大部分地区颗粒无收,但韩城土门口至城固村一带沿渠浇灌的稼禾却郁郁葱葱,收成可观,“三农望慰,四野帖然,民鲜愁叹之声,官免追征之苦”(《省灌效楔二亭记》)碑文)。

马攀龙后来升任兴国州知州。卸任离开韩城时,民众拥立官道,阻挡马攀龙前行。百姓们一边流泪,一边号呼“马公造福韩城,民众永记恩德”一类的话感谢他。为纪念马攀龙,韩城民众在象山脚下的马公渠畔石崖上凿刻了“马公千丈渠”五个大字,又在距离马公渠不远的薛曲村建造马公祠。时至今日,“马公千丈渠”依然清晰可见。马攀龙当年修建的部分引水灌溉工程,直到今日依然发挥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