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韩城李冰”强望泰
强望泰(1793—1844),字萼圃。清代韩城县沃壤乡赵庄里(今韩城市芝阳镇东赵庄)人。贡生出身,清道光七年(1827),出任四川成都水利同知。
强望泰出生书香门第,从小在芝水河边长大,他深知水利对农业的重要。嘉庆十三年(1808),强望泰15岁,父亲强克捷考中进士,发河南卫辉府,补滑县知县。嘉庆十八年(1813),因平定教匪事惨烈殉国。嘉庆二十二年(1817),嘉庆皇帝念其“发奸摘伏”之功,对其进行褒奖,准强望泰“与中试贡士一体殿试,赐庶吉士,后赐进士。”道光五年(1825),强望泰赴懋功(今金川)总理屯务。道光七年(1827)出任成都水利同知,从此开始了他治理都江堰的光辉历程。时年34岁。
都江堰是战国秦昭王时李冰父子修建的举世闻名水利灌溉工程。历朝在川为官者都把都江堰视为四川农业的生命线,但岷江水流落差大、水势凶急,山间洪水经常爆发,堰堤经常被毁,管护任务十分艰巨,加之都江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含量极高,如何管护是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强望泰到任时,内外江岸砂石淤积,各堰笼堤坝大半损坏,防洪灌溉功能面临瘫痪。为了解决眼下的问题,他积极组织人力物力,按传统办法对紧要处进行加固抢修。他常常与修堰工们吃住在一起,废寝忘食,日夜奋战在工地;施工中,他总是首先做好规划,避免浪费;他生活简朴,节衣缩食,却把节余的的一千五百缗钱全部捐给水利工程。
为了寻找出一个彻底解决方案,强望泰深入堰区实地勘察,将各处坝堤的长宽、水深、相互之间的距离、相互之间的作用都熟记于心。用他自己的话说:“弗虑胡获?虑而后能!”经过长期的调查了解,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内外江分水处是系统的核心,只要这一带不出问题,都江堰安全就不会出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拜访各方人士,征询多方意见,查阅各种资料,不断总结成败得失。《灌县县志》有“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经验,他深以为然。当年冬季“岁修”时,就要求这里“深去江底之碛石,低砌笼梗之层数”。第二年夏季涨水时他前去视察,遗憾的是水仍不能泄入外江,这使他很茫然。于是绞尽脑汁,一次次勘察,他的虔诚感动了一位老水工,这位老者道出了秘密。用强望泰自己的话说就是:“役夫中有黠者,跪余前云:伊在堰淘挖三十余年,此处沙石历来尽弃潭中。余各其谲,即昏夜微服咨访,未闻有云频弃潭中者。但察实时,已倾潭中大半矣。”于是,他制止了这种行为,使内江之水顺利泄入外江,“六字诀”经验果然奏效。
但“六字诀”并没有说明“深淘滩,低作堰”的具体尺寸,挖得太深,则水流太急,下游就会有泥沙沉淀堆积,影响坝体;挖的太浅,则水流过缓,泥沙就会逐渐在此沉淀堆积,来年还要重挖。经过反复斟察,他终于确定了内江江口、古江内沙滩、飞沙堰、镇夷关脚下、斗鸡台下等处应遵循的江面宽度、江底宽度及深度标准,这正好与今天数学上的黄金切割点相契合。道光十二年,他在河底放置了卧铁,作为后世淘滩的标准,都江堰从此水患无忧。
道光十六年(1836)后,强望泰先后擢任保宁府、潼川府知府。在重庆府合州(今重庆合川市)任知州时,闻说嘉陵江沥鼻峡的河弯处经常有船毁人亡事故发生,“恶龙作祟”,于是前去勘察。强望泰在察看了水势、地形后,很快就意识到问题出在了鑺梁滩。鑺梁滩中有一块340米长的巨石,它斜插在江内,使水流回旋,形成水险。他当即下令修治鑺梁滩,凿开巨石,使这里水流畅通,不再遇险,百姓感恩戴德、奔走相告。鑺梁滩附近至今还留有六通石碑,记述着强望泰当年的治水功绩。
强望泰在蜀18年,先后八任成都水利同知,为都江堰水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1844年他调任重庆府,因积劳成疾,到任不久就去世了,时年51岁。噩耗传到了故乡,村中一片愕然,一位近亲老者大哭着说:“我望泰是在四川累死的啊!”成都人民不忘恩德,在都江堰修建了一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上面安放供奉了十二尊各个历史时期为都江堰建设作出杰出贡献者的先贤青铜像,其中的强望泰身着布衣,给人以坚毅、可亲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