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治水能臣”师彦公
师彦公(1738—1798),字槐三,号朴园。清代陕西韩城(今韩城市西庄镇井溢村)人。曾任常州府通判、徐州府丰砀通判,官至淮扬道,长期从事河防及水利事务。
师彦公年轻时以贡生身份出任常州府通判、徐州府丰砀通判。乾隆三十一年(1766),江苏丰县段黄河决口,情势危急,乾隆皇帝下诏要求迅速堵塞决口,地方官多方问计治水专家,希望大家能集思广益提出解决河患问题的方案。丁忧在家的师彦公提出“堵防丰砀,不如疏通淮扬”的建议,他说“河之溃也,由下游壅阏(堵塞之意),今防丰砀而不疏淮扬,是犹闭虎一室而搏击之,俄然抉户逸出,将愈不可制”(师彦公《筑防潴导策》)。他的建议被主管官员采纳。一个多月后,河水泛滥的局面得以控制。因此,师彦公被公认为“治水能臣”。不久,因政绩卓著接连升职,先升铜沛同知 ,调江防内河,再任外河,又擢升宁波府知府,还没来得及去宁波赴任,师彦公便被河督萨载举荐出任淮扬道。
徐州三面地势低洼,治河任务艰巨,且民风彪悍难治,没有能耐的官员管理不了,朝廷一般派官都要掂量一番。师彦公熟悉治河治水事务,治理徐州当地千里河堤,管理有序,省工省料,数十年无虑,两岸百姓,安居乐业。不久,他升职江苏按察使,因和珅从中使坏,又回到淮徐道任职。
师彦公在家乡积极倡导兴学办教育,将终身积蓄五千两白银捐赠给韩城文庙,作为资助本县举贡生等考生赴试用支。又仿效前人的做法,为自己出生地井溢村购置义田,举办义学等公益事业。在师彦公提议下,当地村民将西庄法王庙一颗古柏出售,筹得一部分款项,师彦公又利用自己的名望筹到部分善款,在西庄兴建起一座书院,师彦公为这所学校取名“古柏书院”。
师彦公一生治水,在自己的家乡也没有忘记为百姓做事。他出资在黄河龙门段石壁装上铁桩、铁环,方便船工攀沿上行,被百姓称为“救生桩”与“救生环”。除此此外,师彦公还在黄河龙门渡口放置了三条木船,大船叫“行商船”,专门用来运货;小船两艘,一条叫“义船”,专供那些没钱的穷人渡河;另一条叫“救生船”,每天在龙门渡口巡查意外灾害事故,随时救援。
乾隆六十年(1795),师彦公以病辞官。嘉庆三年(1798年)秋,嘉庆亲政后准备启用师彦公为治河总督,但他因旧病复发,不能任职,当年秋天师彦公在家去世,享年六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