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廉政人物(连载五)
发布时间:2019-07-01 08:44:50 来源:

第五篇 丁福禄:世上没有砸不烂的石头

1973年的《陕西日报》第一版报道了丁福禄的先进事迹,题目:《世上没有砸不烂的石头》。

丁福禄(1925—1998)陕西省澄城县醍醐人,初中文化程度。1949年3月参加革命。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大荔县公安局便衣组、多村检查站、独立营一连、人民武装部任组长、站长、连长、部长等职。1970年6月,调韩城任中共韩城县委常委、人民武装部副部长。期间,先后兼任西韩铁路建设指挥部韩城分部、盘河水库、薛峰水库工程指挥部指挥、副指挥。带领广大民兵在各个建设工地,敢打敢拼、速战速决、连战连胜,完成了一项项造福韩城人民的工程,为韩城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0年秋天,丁福禄一到韩城就接受任务,出任西韩铁路建设指挥部韩城分部副指挥。率领民工14000余人奔赴西韩铁路建设工地,当时没有大型机械设备,一个一个的过沟大填方,都是人拉车推用土填压起来;数十万方的石渣,硬是人工砸出来,运到铁路路基上。昼夜奋战5个月,完成路基土石方280多万方,58座中小桥涵,65公里道路铺渣等任务,保证西韩铁路12月26日顺利通车。

1971年2月,丁福禄传达地区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后 ,提出对在建的楼子河水库、西南水库和准备上马的盘河水库进行专门研究。县核心领导小组采纳,专门研究盘河水库问题,下大决心克服困难,尽快开工。为落实会议精神,丁福禄和几位同志走出县委机关,前往独泉公社做调查。因冰雪未化,在一段羊肠小道上,他冷不防摔了一跤,向下滑了3米多远,眼看就要掉入深沟老涧,幸亏一只脚蹬住一块石头,才稳住身子。同行的同志为他捏了一把汗,劝他回去,等天气好了再去调查。他说:“干部连山路都怕走,群众怎么建设新山区。”

1971年 7月,禹门口黄河洪峰流量为每秒15000立方米,桥南村潜坝受到严重冲击,河床被刷深4米,下峪口一带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丁福禄又临危受命,带领群众修筑黄河大堤,经过 1个多月的苦战抢修,建成了10公里长的防洪堤坝。9月,盘河水库工程开工。丁福禄受命挂帅,负责水库工程的组织和施工。于是,他马不停蹄又上盘河水库建设工地。他发现指挥部设在离大坝5公里远的山外,就问:“指挥部在山外怎么指挥?”有人指着电话机回答说:“大坝上通有电话。”丁福禄严肃地说:“下乡光跑公路线,指挥光靠电话线,就要偏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滑到唯心论的泥坑里去。”他提出:“每人一张席,红沙梁上把家安,指挥部搬到一线去!”丁福禄经常在工地一线,与民工们一起劳动,吃大苦、流大汗。深秋的夜晚,气温已经很低了,上夜班的民工不愿意下水清基搬石块。丁部长自己脱掉棉大衣,跳进冰冷的水中搬起石头。大家见状,也纷纷下水开始劳动。此后,清基工作大大加快。

1971年11月,导流渠裂缝处,被水流冲刷的不断扩大。丁部长上去一看,二话不说,毫不犹豫的第一个跳进1米多深的渠中,用身体堵住豁口,大家赶快处理加固,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盘河水库的放水洞出了问题,他率先蹚着齐腰深的水进洞检查,出洞后,一身棉衣全湿透了。他的工作态度和精神,感动、影响了所有工地人员。他身先士卒带领群众突击7个月(一个冬春),80多万土石方的水库主体大坝工程提前胜利竣工。夏收前,县上召开三干会(村大队干部、部门干部、县上干部),大家参观后,深受鼓舞,山外4万亩农田成为了旱涝保收田。

薛峰水库1958年“大跃进”即开工建设,还没建下什么样子,就下马停建了,一停就是14年。1972年9月,韩城县委决定:薛峰水库工程二次上马,丁福禄主动请缨领衔,出任薛峰水库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并建议将盘河水库指挥部和铁路指挥部的原班人马,能抽出来的都到薛峰水库指挥部,所有物资、工具归薛峰水库指挥部。县委同意丁福禄的意见,统一认识:困难再大也要上,一鼓作气建成薛峰水库,打好农业翻身仗。

1972年10月,薛峰水库开工建设。他满身征尘,与8个公社的1万多民工会战于薛峰川河滩工地,抢修水库。为了赶汛期之前建好水库主体工程,决定两个月完成清基工作。面对河滩里横七竖八的大石头,移吧,移不动,炸吧,又会影响周围的施工。丁福禄提出:“用锤砸”!他来到工地,脱下军装,抡起八磅锤,一口气就是五六十下,愣是用大锤、钢钎让两米见方的大石头开了花。大家称赞他好功夫,他却诙谐地说了句很有哲理的话:“世上没有砸不烂的石头!”干部群众立即动员起来,论起大锤,向顽石开战,河滩里的大石头,一个一个被砸得粉碎。清基时,他的左额被石头砸破,经医生缝合几针后,又继续战斗。在丁部长的带领下,44天完成清基任务。(1958年修水库,清基8个月也没搞下名堂。)

在最紧张、最艰苦的拉土填坝的七八个月里,工地上集结了上万名劳动者,分三班倒,每班三四千人,两千多辆架子车穿梭拉土,二十多台东方红拖拉机昼夜驰骋碾压。丁部长日夜坚守在工地,尤其重视检查晚上的零时班。为了验证一个劳力8小时能拉多少土,他亲自掌辕拉了一个整班,定下“硬八时、硬三方”的硬指标。质量要求,标准具体,填方土块不能大过鸡蛋。一旦发现问题,现场开会。不讲情面、不分场合,批评严厉。尤其领工的负责人,对他十分敬畏。大家能理解他,是为了工期、为了质量、为了韩城人民。经过8个多月的鏖战,1973年7月,大坝竣工。

当时,省上有计划的重点工程,进展缓慢。韩城未列入计划、无资金,只用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曾被人认为3年才能完成的薛峰水库主体工程。在陕西省放了一个大“卫星”。受到时任省委书记李瑞山的重视,将每年可支配资金400万元,一次全给了薛峰水库。视察大坝工程,见到丁福禄,听了汇报后,说:“你为韩城人民办了件大好事,为全省兴办水利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丁福禄为了工作,抛家别子,一门心思去干他的水利。生活十分节俭,一年四季黄军装不离身。尤其是那身穿了多年的秋衣秋裤到处是窟窿。他的孩子们回忆说:父亲干事一辈子,没有从外面拿回来一根棒棒。也没给自己攒下钱。家里还是七十年代盖的三间瓦房。他经常教导我们:“干事、活人,心不要重,手不要长。”

1977年2月,丁福禄调到关中东雷抽黄工程指挥部任副指挥、监察员等职,工作中依然吃苦卖力,雷厉风行,哪里有困难,他就在哪里;哪里有问题,他就在哪里。1986年3月退休后,也想到城里住,可就是没钱买房。到1998年5月逝世一直住在抽黄西习管理站的两间公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