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郭孝义与“清风碑”
2007年春天,东英村村民为了纪念他们的好支书郭孝义,全村村民上至八十岁耄耋老人,下至十来岁的学童,男女老幼共同出工,捐资修建“清风碑”。
郭孝义出生于1956年11月,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担任班干部,多次被评为“五好学生”“三好学生”。1976年12月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工程兵。在条件非常艰苦的雪域高原、大江南北修路筑桥。1978年1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服役八年,从优秀战士、模范党员到好班长、代理排长,期间曾11次受到部队的嘉奖,4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84年1月,他为照顾体弱多病的老人,毅然放弃在部队转为志愿兵或提干的机会,主动要求退伍回乡尽孝道。他的爷爷实际上是他的祖叔父,他是从小过继去的。在老人身边,他像姑娘一样悉心照料,为老人洗头洗脚,揉肩捶背,老人有病他端饭熬药,照顾起居。老人逢人就夸“孝义是个难得的好孝子”。
东英村三面环沟,唯一通往村外的道路只能容一辆三轮车通过,而且坡陡沟深,路面凹凸不平,雨天泥泞不堪。不仅农产品卖不出去,吃水还要从100多米深井里用轱辘往上绞。郭孝义退伍回乡后,先后担任村上的代理教师、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1999年10月,他放弃了月薪1800元在外打工的机会(当时的职工工资不足千元),毅然接受全村党员群众的重托,挑起了东英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担任党支部书记近八年,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因地制宜,大力倡导椒果产业,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的收入。他引领群众种花椒、高酸苹果和柿子树,发展养鸡、养猪等养殖业。用忘我工作、顽强拼搏的精神,使东英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在施肥的关键时候,村上来了推销叶面肥的生产商。郭孝义害怕群众吃亏上当,就紧急召开会议,给村民说:“我先试着给果树喷,看效果。如果没有问题,你们再用。”结果一种叫氨基酸的叶面肥把他家5亩果树不同程度地烧伤了,影响了产量和质量。但是全村800余亩果园免受了损失。村民们感到心疼,去安慰他。孝义却说:“只要能让大家能够免受灾害,这也值呀。”为了把群众种植的高酸苹果卖出去,他三次前往韩城中鲁果汁厂协商签订合同。厂方负责人见他每次都是步行,穿一身补丁衣服,一双黄胶鞋,不在街上吃饭,只是啃干馍垫肚子,很受感动。不但与村上签订了购销协议,而且还派人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在他的奔波下,全村共栽植花椒树880亩、苹果350亩、柿子100亩,养鸡、养猪3000多头,农业总收入由1999年的154.47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2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90元增加到2403元, 60%的农户盖起了瓷砖贴墙、高大宽敞的楼板房,90%的家庭拥有彩电、VCD、音响等家用电器,有些村民还购买了小汽车,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正在形成。
2001年,适逢国家实行“村村通”工程,每铺1公里油路国家补助两万元。郭孝义很快便联系好工程队。但工程实施最低需要6万元启动资金。这对于没有1分钱的集体积累,村民、干部大多不富裕的村子来说太沉重了。郭孝义决定带个头,便把自己家中最值钱的耕牛卖了1300元,作为第一笔捐款作为修路资金交给村会计。第二天,他在“两委会”上动员大家贷款,会后他以个人名义在信用社贷款5000元,甚至不惜犯大忌将兄弟三人共同为父母购置的棺板卖了1100元。动工开始后,郭孝义又在工地上忙碌不停,白天和施工队员一起干,晚上看护抽水设备。虽然因运料被砸伤过,因劳累过度两次晕倒在工地,但他醒来后又一骨碌爬起来干活。工程竣工后,他先把以奖代补钱给垫付工程款的干部群众还了。自己却下到几百米深的煤窑挖煤去了,3个月共挣了4500元还了修路的工程款。
2003年8月,东英村一带接连下了十几天的连阴雨,村里一些农户包括他家的房子出现了倒塌,但他不顾自家房子的危险,到其他村民家助其脱困。聋哑人张彦翔的家也在这次连阴雨中倒塌。天一晴,郭孝义带着村组干部义务为他家盖房。盖到最后缺少四五百块砖,郭孝义就叫人将自家刚刚倒塌的院墙砖拉去用了。而他家的这面院墙却一直没顾得上重新垒砌,直到他去世,这面院墙还是用砖头简单垒起来的。
村民张爱玉老人两个儿子腿部都患疾病,家境十分困难。她想在村上一间公房办商店,但是启动资金和场地都是难题。郭孝义知道后,决定帮她把商店办起来。而此时,他自己的二弟郭忠义也准备在这间公房办商店,而且张罗着开业。于是郭孝义到二弟家做工作,弟媳不愿意,还数落他说:“你帮大家把自己帮的这么穷,还想让我们也跟你受穷吗?”郭孝义看说不通,就搬来母亲做工作,弟媳也只好让步,把商店转给张爱玉老人。此后,郭孝义还帮助解决了部分进货费用。靠着商店,张爱玉给儿子看了病。郭孝义又忙前忙后张罗着给她儿子牵线说媒,娶上媳妇。
郭孝义任村干部十多年,为了村里的公益事业,为了村民的事,他一次次慷慨出资难以计数,而为自家的事情却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服役时的几套军装,他穿了洗,洗了穿,竟然穿了二十多年,衣服上补丁摞补丁。
2006年11月20日,是郭孝义出事的前一天,东英村已经三个多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北鼎塬上的几百亩苹果受到干旱威胁,将严重影响来年的质量和产量。村上决定铺设水管浇灌,但又没钱。恰在这时,远在武汉上大学的女儿打来电话要生活费。郭孝义犯难了,家里卖苹果攒下的1300元是留给女儿的生活费。他权衡之后,对妻子说,“集体的事大于天,娃的生活费再另想办法。”凌晨4点,他揣上1300元钱带领3名村干部进城购买水管。比来比去,最低价格也要1600元,还差300元。他又从老城步行到新城,向东英村在城里工作的人借了300元。货订下来,如果送货上门需30元运费,如果当即拉回,需要70元。为了节省40元,决定由货主送。当天晚上,送货的汽车由于对路况不熟,陷入了离村子十多里之外的路边沟槽里。正在村民家里收合作医疗费的郭孝义得知消息后,他和村会计郭同川开着三轮车,带着绳和铁锹等工具,用了一个多小时把货车拖上路。晚上10点多在返回村子的途中,因为当天来回奔波没顾得上吃一口饭,过度的饥饿劳累和寒冷,加上道路颠簸,他不幸从三轮车上栽下,头撞到了路边的硬坎,致大脑出血,医治无效去世。弥留之际,他艰难地吐出了生命中的最后两个字:“管子。”没有给妻儿留下一句话。
2006年11月27日12时,当郭孝义这位平凡中蕴育着伟大、普通中书写着崇高的英雄灵柩缓缓由40多名青年抬护出门时,哀乐声、恸哭声连成一片,泪水、雨水迷茫了一双双眼睛,500米长的送葬队伍,将泥泞不堪的山村小巷挤得水泄不通,为他们认准的“好人”送最后一程。在悼念郭孝义的日子里,村民们自发为他书写了“任支书,恪尽职守,两袖清风,黄沙吹去方显金;为村民,呕心沥血,肝脑涂地,衣带渐宽终不悔”感人至深的挽联,生动形象地概括了郭孝义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2007年3月,中共韩城市委追授郭孝义同志“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称号。2007年6月,中共渭南市委做出了《关于开展向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郭孝义学习的决定》。2007年10月,中共陕西省委追授郭孝义为“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并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向郭孝义同志学习。2009年3月《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新闻媒体,播发了郭孝义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