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廉政人物(连载三)
发布时间:2019-05-01 10:30:21 来源:

第三篇:刘荫枢“三十六文卖桥”

在韩城古城南关澽水河上有座毓秀桥,历经三百年,它依然屹立,成为城中人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因为这座桥是刘荫枢“三十六文钱”卖给韩城人的。

刘荫枢(1637—1724),字相斗,别号乔南。清初韩城潭马村人。刘荫枢小时候家道贫寒,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卖炭为生。他担炭路过姚庄村校门口,在门外细听,被教书先生发现,问:“你听到些什么?”刘荫枢就一字一板地背了起来,先生甚为惊叹,说:“只要你来,我免费教你。”回家后,刘荫枢告知母亲,即日入学读书。康熙十五年(1676)中举。

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帝下诏求直言。刘荫枢上疏,请肃纪纲,核名实,开言路。次年,外转江西赣南道。赣俗多争讼,刘荫枢昼夜审理,严惩诬告及无事生非者,深得康熙帝信任,晋升按察使。但审查中得罪满人巡抚阿山,被弹劾罢官,返回韩城闲居。

康熙四十二年,刘荫枢任云南按察使。四十五年(1706),迁广东布政使。总督郭世隆具奏刘荫枢清廉勤政,深受士民爱戴,奏请补云南布政使。在云南期间,刘荫枢注重水利,疏浚昆明湖,筑六河岸闸。遇灾荒则拨粮平粜,平抑粮价。

康熙四十七年(1708)刘荫枢被任命为贵州巡抚。他发现云贵人农田耕作工具很原始,就从家乡调来工匠,给当地人制作犁、耧、耙、磨等农具,使云贵一带农业很快发展起来。加之这里气候条件好,四季如春,农业连年大丰收,尤其是经过深挖之地,产量高的惊人。刘荫枢夫人也把韩城纺线车、织布机等工具图形,让工匠绘图依样制出,并亲手教当地的妇女纺线、织布。当地人立祠纪念,尊夫妻二人为“刘爷爷、刘婆婆”。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新八师移防韩城,经过潭马村刘荫枢故里时,官兵们纷纷下跪,高呼“刘爷爷、刘婆婆”,因为他们都是贵州籍官兵。后来在龙门抗战中牺牲了271人。至今,山西河津仍筑有新八师抗战纪念碑。

当年刘荫枢罢官闲居期间,见澽水势大,南北行人经过河上小木桥,摇摇晃晃。城北柿谷坡又太窄太陡,县北人进城很不方便,便产生“建桥修坡”念头。他倾其家产,捐资修桥。从康熙四十一年(1702)开始修建,历经五年完工。桥全长180米,宽4.5米,桥眼有10孔。两旁石栏杆上各99个望柱,柱顶雕有瓜果等造型,两头分别有石人坐像各2尊。成为当时韩城南北交通要道。桥南建有木牌坊,上书“示我周行”四个大字,是刘荫枢手迹。

刘荫枢年老后,担心刘家后代认为桥为他修建,便难为地方官员,特地会见知县,要将桥卖给全县百姓。知县又喜又愁,说:“卖桥事好,但地方赋税有限,买不起这座桥。”刘荫枢说:“请来韩城三十六里里长,我自有办法。”县官请来三十六里里长,说起买桥之事,各里长也说:“桥太好,实在买不起呀!”不料刘荫枢捋着大胡子,笑着说:“只卖三十六文,一里一文。但要立个字据,言明:从今以后此桥归韩城三十六里所有。”大家才明白他的本意,从此刘荫枢“三十六文卖桥”的故事便在当地传开。

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