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廉政人物(连载二)
发布时间:2019-04-01 10:24:14 来源:

第二篇:张士佩“三事可对天日”

张士佩,字玫父,号澽滨,明代韩城芝川里(今芝川镇)人。他有一句处世名言:“居官不取赎援,迁官不用贿赂,居乡不行请托,三事可对天日。”

他少时天资聪颖,理解力和记忆力超群,常常先生还没有讲授完毕,他就心领神会。他的聪明和勤奋传到知县王翰耳朵里,王翰因公路过学馆时专门看了看这位小神童,并时时刻刻关注着这个读书苗子的成长。在张士佩学业有成的时候,王翰忍不住心中的喜爱,为张士佩的书房题写了一副对联:“两畔交成文字水,一川钟出甲科才。”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张士佩中进士,授绍兴推官。开设稽山书院,亲任讲师,定期为学生讲读学问之道、为官之理。案无积延,民冤大申,名声大振,政绩突出,被召入朝,升任御史。

在御史位上,他悉心考察,勤于上疏。所上奏疏,往往能切中时弊,四两拨千斤,一语惊醒梦中人。常为明世宗朱厚熜所重视。南京兵部尚书李克齐读了张士佩的奏疏,慨叹地说:“倘若如此,则天下太平矣!”

嘉靖四十一年(1562),奸臣严嵩案发,严嵩之子严世藩同时被揭露出来。张士佩又上疏揭发严世藩的幕僚罗龙文还逍遥法外。嘉靖帝下旨明察,命张士佩主审罗龙文,整饬吏政。张士佩奉旨会同刑部官员,将罗龙文逮捕治罪,处以极刑,朝野民心大快。

张士佩任山西布政使时,汾水泛滥,淹没良田,为害甚巨。他动员民众,广筑池塘,以之蓄泄,变水害为水利。使两千多亩滩地变为肥沃良田。晋民无不称颂,益民利政,受到朝廷表彰。

在齐鲁任职时,发现当地官场混乱,贪官与地方恶霸勾结,侵吞百姓财产,民怨载道。张士佩严加整治,快刀斩乱麻,处治了章丘、栖霞各县的贪官污吏。由于官场的不作为,导致北境盗匪横生。有些地方即使在大白天也会发生恶势力当道,民众既不敢怒又不敢言的情景。张士佩惩治贪官污吏,马不停蹄,严惩地方黑恶势力,使齐鲁大地很快得以安宁,民众安居乐业。

任四川巡抚时,张士佩发现,越是贫困的地区,百姓的结婚年龄越早,生育的持续时间越长,人口的基数越大。于是,他立碑撰文,严禁当地的早婚风俗。一开始,他的做法受到民众的强烈抵触,骂张士佩不好好当官,专管别人家生娃儿。但后来,民众慢慢理解了一个有责任心的朝廷大员的苦心孤诣,对张士佩感恩戴德。

万历十年(1582),张士佩奉旨清丈四川全境土地。计清出隐瞒土地27万余顷。长官土司舍阿祭为了承袭封爵,给张士佩送贿赂白银万两,张士佩怒斥道:“你竟以金银玷污我!”将其重重治罪。自蜀返京,任吏部侍郎,继任南京户部尚书。史书记载他:“作官多年,家无积私。”

晚年辞官归里,将历年余俸拿出,救助故旧亲戚,不留余资。他目睹司马迁祠墓年久失修,颓败荒凉,捐出自家的20余亩地,用地租和利息及募捐款项,修葺祠庙。并勒碑石作记,赋诗颂扬。他还倡修芝水“陶渠”,亲自主持凿山开挖,引水筑堰,灌溉农田数百亩。陶渠堰修好后,张士佩亲自撰文,订立用水细则,避免因为用水而可能发生的争执。

张士佩又受韩城县令苏进的聘请,编修县志,他“不辞撰论,访求玄训于千载之上,证验微言于耳目之近,包罗宏博”(苏进为张志所写的序言)。经过艰苦努力,一部较为规范的《韩城县志》于万历三十七年(1607)成书问世。张士佩还在家乡修了一座圠园,专心在那里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