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还有最后20个,坚持住!”
11月30日,在渭北某基地的训练场上,特战队员们正在课后加着“小灶”,带他们“加餐”的正是武警陕西省总队的标兵教练员、武警渭南支队教导队教员何开勇。他是官兵眼中的“武状元”,更是载誉无数的“兵教头”。每当听到自己带出来的兵收获了荣誉,这位“金牌兵教头”都会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光荣和自豪。
勤能补拙 笨鸟先飞
何开勇入伍第二年,身体素质本不优秀的他意外地被选调到机动中队特勤排,成为一名特战队员。就在他准备大展拳脚时,却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在第一次大考中,他兴冲冲地走上擒敌考核场,刚过招3个回合,他就被一个“抱腿摔”轻松撂倒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5公里越野跑,他被老兵们远远甩在身后;器械考核,只做了2个单杠二练习还不够标准的他,被战友们嘲笑了一整天……
面对残酷的现实,何开勇知道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特战尖兵,就必须要吃别人吃不了的苦。为此,5公里训练,战友们徒手跑步,他在腿上绑5公斤的沙袋负重训练;训练结束,战友们放松身体,他继续在一旁手抓杠铃,锻炼力量;晚上战友们已进入梦乡,他则坚持每天做100个仰卧起坐、100个俯卧撑、100个蹲下起立再睡觉。他在当年支队举行的军事大比武中,4个课目刷新了尘封多年的纪录。
同年,在执行捣毁一个特大制贩冰毒团伙任务时,他不慎从4米多的高墙上摔了下来,整个下肢没有了知觉。经过简单的治疗,不想拖战友后腿的何开勇咬紧牙关站了起来,与大家一同进行突击抓捕,擒下犯罪嫌疑人6名,缴获大量冰毒。
因为过硬的军事素质,何开勇很快被选调到教导队担任教员一职。
接受挑战 培养尖兵
初到教导队的何开勇,虽然自身军事成绩优异,却对组训方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有一次与战士聊天,志在当班长的战士刘志豪突然问:“何教员,如何运用所学的教学方法,当好一名合格的基层指挥员呢?”面对发问,何开勇面红耳赤半天答不上来,一种对新岗位的恐慌感在他心中蔓延开来。他意识到,要想胜任新的岗位,就必须提高新的能力、接受新的挑战。于是,何开勇放弃了休息时间,系统查阅了相关书籍和资料。任教员期间,他主动参加总队和支队组织的一系列岗位培训,摸索出的量化等级分训、分段分割评比、强弱交替组训等好几项教学法被推广应用。
何开勇在工作笔记上写着,“作为一名教员,就是要尽我所能为部队培养更多的精武尖兵。”
在一次预提指挥士官集训中,何开勇拿到了一份摸底成绩单,总评40%的人员达不到及格,70%的人员达不到优良,障碍、攀登等其他军事技能课目更是没几个人能掌握,这差不多算是他带过的基础最差的一批集训队员了。但就在其他教员焦头烂额的时候,何开勇这边已经集合好了所有的参训者。
带兵育人 身先士卒
“当年,我代表支队参加总队训练尖子军事大比武。第一次摸底测试,排名倒数第五。迷茫了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加压强化训练,每天练3小时楼房攀登、投掷仿制防爆弹上百次。为了练好长跑,我腿绑沙袋,手抓杠铃,几天下来,关节肿得像发酵的面团……”何开勇开门见山,跟学员们聊着自己的过往。
后边的故事人尽皆知,何开勇在大比武中取得了团体第一和2个单项第一的好成绩。同年,他在总队“射击能手、攀登能手、投掷能手”集训比武中获得个人综合成绩第一名。
在接下来的训练中,针对战士们对攀登存在的畏难情绪,何开勇用绳索将自己固定在10米多高的攀登楼顶,与楼体成90度角,强忍着眼睛充血,冒着膝盖碰伤、脚踝扭伤的风险摸索动作要领,并把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起初,底子薄弱的队员吃不消,“不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自己不行?”每当有队员萌生放弃的想法时,何开勇的嚷嚷声就回响在他们耳边,当兵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儿又让他们坚持了下来。
在第二次测试中,队员们都取得了明显进步,优秀率达到了60%,及格率更是达到了90%,很多“后进生”还登上了集训队“训练标兵”的龙虎榜。何开勇看着这份成绩单,笑得合不拢嘴。
“何教员不愧是大家公认的‘金牌武教头’,不光是训练技能,从他身上还能学到很多平常学不到的东西!”参加集训的张涛颇有感触地说。
听,操场那头,又回响着何开勇那熟悉的声音:“给我加把劲儿,最后500米,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