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群众的希望变成失望”
发布时间:2019-01-07 08:27:08 来源:

2008年12月,我转岗进入武进区纪委,先后在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和信访室工作。在这两个部门工作10多年来,经常要去基层一线和群众打交道,久而久之,我与很多群众成了朋友,湟里镇后坊村的王夕明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身患小儿麻痹症,丧失了劳动力,年过五旬的王夕明依然与年迈的父母住在两间破旧的老屋里。2017年9月的一次交谈中,他告诉我,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对自己的照顾,但由于行动不便,村里有关低保补助的发放情况不能及时了解。我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将王夕明的诉求记在了民情日记里。

当时,我又联想到另外一件事。早在2016年,区纪委接到群众信访举报,反映某镇村干部弄虚作假,私分上级下拨的苗木补偿款。给困难群众的钱,一分一厘都不能截留。如果在补偿款上做手脚、打歪主意,那是伤天害理昧良心,决不能容忍。经过分析研判,我立即向领导汇报,协调纪检监察室挂牌督办,最终查实了该村党总支书记和其他村干部合伙侵吞补偿款的事实,涉案4人受到党纪处分,为群众挽回了损失。

村级“微腐败”案例说明村务公开的重要性,有没有办法能让村民及时了解村务情况?我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结合监督执纪过程中发现的村集体财务管理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和湟里镇纪委书记一起讨论。

我们认为,过去村里在公告栏张贴表格和文件来公开村务信息,方式过于传统,存在不足。通常一个工程合同有十几页,公告栏的位置无法承载。此外,公告栏的内容定期更新,村民往往无法看到以前的信息,也无法进行数据比对。

因此,我向湟里镇党委建议,可否在湟里镇创新开设武进区第一家村务微信平台,以“互联网+村务”为载体,依托微信公众号,将“三资”监管、土地、农户补贴等方面的信息公开出来。

经过半年多的磨合,湟里镇“e阳光”平台于2018年7月正式运行。目前,村民信息全部录入,凭借户主的手机号和身份证号即可在手机上登录。打开“e阳光”,“走进湟里”“重要信息”“阳光村务”三个子菜单一目了然,村民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查询村务信息。

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多年来,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群众有事,永远不说这事不归我管。

2016年,家住农村的王某,因纠纷提起诉讼后,误认为法院判决不公,便来纪委上访。老人苍老的面容和焦急的目光,让我感到心疼。虽然这不属于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受理范围,但考虑到王某的误解,我便利用自己学过的法律知识向其摆事实、讲道理。后因老人身体不好,我又联系了相关法律专业人员上门和他解释。跑了几次,老人慢慢想通了。

群众来反映问题,是对我们的信任,别让群众的希望变成失望。即便是业务范围外的来访,我们也不能一推了之,而要认真接待,真诚倾听。

为了方便群众向有管理权限的部门反映诉求,我逐一与环保、人社、公安等部门对接,将这些职能部门管理事项和投诉举报电话、网址、地址及乘车路线分类整理、制作成册,发放给来访群众,让群众对自己反映的事项由谁管、怎样反映一目了然,少走弯路。

对待每一位信访人反映问题,我从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学着多倾听。做信访工作,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我曾自掏腰包买午饭给一位来上访的群众,因担心她情绪激动在回去路上发生意外,还联系其家人接她回去;3位80岁左右的老人来上访,我在给他们满意答复后,一步一步扶着他们下楼梯……这些虽然都是小事,却让群众感到“暖心”。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做人做事都要用心,用心跟群众交朋友,群众就会把你当成知心人。

在信访室工作两年多来,我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近1800件次,推动和化解疑难复杂问题和群众矛盾20余次,通过问题线索立案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党员干部33人。

对我来说,每一次接访都是心与心的沟通,群众反映的问题有受理范围内外之分,但用心善待群众、悉心呵护党群关系却没有内外之别。(中国纪检监察报 陆红林 口述 周栋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