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腿子”的科研梦
发布时间:2019-05-15 08:41:27 来源:

沈昌健,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四新岗镇白云村农民,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劳动模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一生执着追求高产杂交油菜梦,研发的“16XM864”杂交油菜种子,曾搭乘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住在山坳里,门前就是大片的油菜试验田。结缘油菜,源于父亲的影响,更源于骨子里对土地的一份炽热感情。

我的父亲是个养蜂人。上世纪70年代,他带领村民在贵州养蜂时,发现几株长势特别好的野油菜,父亲异常欣喜:“要是能在湖南培育个油菜新品种,不仅就近有了蜜源,还可以解决乡亲们食油紧缺的问题。”要知道,那个年代,食用油很紧缺,村里有些人家甚至过着“半年无油”的日子。

自此,父亲便与油菜较上了劲儿。可一个普通的农民,要研究杂交油菜,困难之大可想而知。科研攻关的不断投入,让父亲背负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当时,开中巴车搞运输的我是家中唯一经济来源,收入还算可观。我记得1996年初,父亲对我说:“儿子,我和你妈实在累得撑不起腰了,能不能把中巴车卖掉,还钱给银行?”于是我一咬牙卖掉中巴车,与父亲一同投入到杂交油菜的研究。

2009年,父亲患病,临终前嘱咐我:“健儿,爸爸的病治不好了,但研发超级杂交油菜不要丢,一定会成功,也一定能成功。”父亲去世后,留下了28万元的巨额债务。当时妻子劝我:“现在老百姓食用油能够保障供应了,我们一家再也经不起折腾,老老实实过安稳日子吧。”可想起杂交油菜凝聚了父亲一生心血,我说服妻子,发誓要让油菜高产,“不鼓捣出点名堂来,决不收兵!”

搞科研最大的难题,莫过于资金。为了让科研不停步,全家人节衣缩食,家里最值钱的家当就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2012年秋季,恰逢两个女儿开学,又是试验田用工用钱最多的时候,手头没有钱了。我妻子硬着头皮,动员岳父岳母把两副棺材卖了才渡过难关。平日里的实验,也是能省就省。晒种子用的材料,是我70多岁的母亲用废弃的烟盒折成的;没有专业仪器,我就凭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搭棚没有钢筋水泥,只好上山砍竹子。山上杂草丛生,一些不知名的小虫钻进衣服,奇痒无比。但为了省钱,只得咬咬牙坚持下来。

做科研,需要技术。因为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我多次去湖南省作物研究所、贵州省安顺市农科所等地向专家请教。有次去拜访湖南省农科院油菜研究员黄崧教授,上班时不敢打扰他,我就在省农科院附近找了家一天20元的小旅馆住下,一连几天就吃自带的方便面。获悉这一切的黄教授大为感动,毫无保留地对我进行了指导。

有人说,选育新品种有点像赌博。因为即使是研究人员,也不敢保证一定能成功。对于我这样的农民而言,希望似乎更渺茫。刚开始搞杂交,人家质疑我:“泥腿子也想当科学家?”可我硬是坚持下来。数十年里,我不停地实验,终于有了成果。近年来,我研发了多个品种的杂交油菜,具有高产、出油率高、抗病抗倒等优点。我研发的“16XM864”杂交油菜种子43.8克在2016年搭乘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经过33天完成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随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回收着陆。“白花1号”特种油菜大面积试种获得成功,比常规品种增产高达16%,亩平增收近1000元。目前,在周边乡镇推广栽培的新品种达2万多亩,即便是普通种植,亩产也突破了250公斤大关。

以前,村里因为油菜产量低,赚不了钱,村里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村里全是老人和小孩,大量土地都抛荒了。现在,我所在的白云村41个村民小组,有一半以上的旱地栽上“沈油杂1号”油菜,今年可增收160多万元。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父子追梦油菜的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总书记的激励,时刻在我耳边萦绕。我知道,只有更加努力,才能对得起党和政府对我的鼓励和关爱。我计划5年之内,打造10万亩高产油菜种植基地,并筹建油脂加工厂,让科研、生产、加工一体化,让更多农民朋友钱袋子鼓起来。(作者沈昌健 邹太平 万传文整理)(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