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一号”背后的青春面孔
发布时间:2019-06-11 07:59:58 来源:

日前,位于福建省福清市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已全面转入调试阶段,一群来自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年轻工程师们正在为即将开始的热态调试紧张准备着。此前冷态调试的成功,让大家既兴奋又感到压力。按照工程建设计划,“华龙一号”首堆有望明年正式投入商运,这一刻他们已经等待了太久。

“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也是除高铁、特高压外走向世界的又一张“国家名片”。作为“华龙一号”的关键设备之一,福清核电5号机组堆内构件研发就是由核动力院的核动力研发设计团队负责完成的。去年5月,该团队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这是一个青春奋进、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青年团队。”核动力院党委书记周定文介绍,核动力研发设计团队是核动力院的骨干团队,总人数850人,35周岁以下青年超过一半。

近几年,核动力研发设计团队作为参研主体,获得党和国家最高奖项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质量卓越项目奖1项,而省部级科技奖等奖项更是数不胜数。

成绩背后的艰辛与坎坷,只有亲历者自己最清楚。

“核电机组从打混凝土开始,到最后反应堆正式商运发电,建设工期需要五六年时间。但我们设计研发这些设备的时间其实要长得多。”核动力院设计所团委书记胡雪飞表示。

我国核电事业起步较晚,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分别于1985年和1987年动工建设。设计“华龙一号”最初的设想始于1997年,当时,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才刚开建没多久。

在“引进”的夹缝中,一代代中国核工业人一直在努力追赶世界,用奋斗坚守实现自主创新。

据介绍,“华龙一号”福清5号机组国产化率不低于85%。从研发到设计再到建造,国产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的背后,都是广大科研人员的层层攻关。

2016年以前,我国核电厂的DCS系统(集散控制系统)要从国外买,这相当于核电厂的中枢神经系统掌握在别人手上,如何使用都得听外国专家的。“外国人不会告诉你底层代码、电路设计、驱动程序,碰上设备维修就得请他们帮忙,光维修费就要一大笔钱。”设计所仪控工程中心副主任马权说。

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核动力院工作的马权,骨子里有一种不服输的劲。2013年,在院里的支持下,马权拉着四五个年轻人组了个小团队,着手开发自主DCS系统。这套后来被命名为“龙鳞系统”的DCS系统,于去年底正式通过验收,前后开发历时5年。其核心技术指标“误码率”达到了10的负11次方,比国际标准还要小一个数量级。

说起“龙鳞系统”开发的难处,马权总是轻描淡写:“我们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没啥可怕的。”其实,光是场外试验,他们就做了近一年时间。在场外操作设备,要一直穿着防静电工作服,夏天太热、冬天又太冷。团队里每个成员几乎都感冒过,大家也不请假休息,就吃药坚持。“一旦少了一个人,就意味着其他人要在现场多盯几个小时,谁都不想给大家添麻烦。”

如今,马权的团队已经扩展到350多人,基本都是年轻人,年纪最小的是1998年出生的。

在核动力研发设计团队中,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有的人在为系统的不断优化、关键设备性能的不断改进,埋首于试验台前;还有人背井离乡,带着妻儿驻扎福清施工现场,为建设的每一步提供技术支持……

事业发展靠人才,如何更好地凝聚青年人才的力量?“在年轻人居多的团队里,一定要发挥好他们创新攻坚能力强、思路灵活的长处。”胡雪飞表示,“我们的业余生活也很丰富。”院里的辩论比赛、演讲比赛、青年歌手大赛等,都是设计所年轻人经常参与的活动。

胡雪飞说,他们还时常内部开展技术培训,由年轻人来讲他们接触到的新技术,大家一起学习。年轻人不仅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全新的思路。设计所每年会举行10多次培训,大家的“头脑风暴”碰撞出了很多灵感。

目前,核动力院承担设计的“华龙一号”机组海外首堆巴基斯坦核电站也正紧锣密鼓地建造中。按照计划,“华龙一号”福清5号机组将于年底进行首次装料,并在明年内正式并网发电。届时,真正由中国人自己打造的核电将被送至千家万户。

核电“巨龙”腾飞已进入倒计时,“巨龙”身上的每一块铮铮“龙骨”,都闪耀着核动力人的青春光芒。(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姜永斌 通讯员 李晓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