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做决定了,走还是留?王玉坤陷入沉思中。
5年军旅匆匆而过,每走一步,都是一砖一瓦的回忆;每上一级,都是一点一滴的时光。
想起中队党支部对他的信任,想起中队官兵期待的眼神,泪水在这个山东大汉的脸上斑驳……
8月20日晚上,王玉坤拨通了家里的电话,面对家人的等待期盼和劝说,他在坚定了留队决心后,只留下一句:“忠孝难两全,舍小家才能有大家。”
苦练尖兵
2013年9月,高中毕业的王玉坤为了军旅梦想来到部队,成为武警陕西省总队宝鸡支队一名战士。3个月的新兵连生活,王玉坤成为同年入伍战士里的“名人”——学动作最快,加上体能最好,被称为新兵连的“小老虎”。大家都说他一定是每个中队争着抢着要的兵。
下队前,班长告诉他,那里群山环绕,环境艰苦,是很多战士不愿意去的中队。听到这话,王玉坤不乐意了:“当兵不吃苦,不算合格兵!”于是,在新训结束前的那个晚上,他写下申请书,请求分配到这个单位,在那里磨炼自己。
原以为再苦的地方也不过是训练累一点、条件差一点,可到达中队后,他才知道了“艰苦”的真正含义。
出门就登山,抬头一线天。低头两条线,四周无人烟。这是王玉坤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这荒芜的、人迹罕至的大山,他傻了眼:“在和平年代,怎么还有这样的单位,连打个电话都要跑到附近的村子。我怎么会到这么苦的地方来!”
是金子还是石头,翻过这座山才知道
面对日渐消沉的王玉坤,班长带他来到了中队最高的山顶,面对巍巍群山,王玉坤惊呼:“原来这里的景色这么美!”班长告诉他,在山下,人看到的只有大山,它就像一座铜墙铁壁一样困住了人的梦想和激情。可翻过这大山才会发现,美景其实就在眼前,困住人的不是这绵延群山,是人在自己心里筑起的高墙。人生莫不如此,方向正确,路再远又何妨?
一语惊醒梦中人。王玉坤突然明白,茫茫苍山就如试金石一样,自己是金子还是石头,翻过这座山才能知道。
此后,那个新兵连的“小老虎”又回来了:为了参加支队应急班比武,他坚持每天两个5公里武装越野,别人穿一个防弹衣,他穿两个;别人背一把步枪,他背两把。那段时间,他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脚上的血泡总是破了又长,长了又破,班长看着他身上的伤痕心疼不已,他却把伤痕当作荣耀。在高强度训练的磨砺下,他不负众望,取得了优异成绩,很快就被确定为预备党员,并转改士官。
三重磨砺
2016年,王玉坤在转改为下士后被任命为单独值勤点四班班长,成为中队最年轻的骨干。
四班位于中队后侧山顶,是中队最艰苦的班点,不管是海拔高度还是生活条件,对战士都是一种考验。从中队到四班,要经历三重磨砺。
第一重磨砺,就是437级的盘山阶梯。每天上山最少需要10分钟,即便在冬天最冷的时候,一趟下来往往也是大汗淋漓。战士们把这437级阶梯称为“励志路”。第二重磨砺,就是班点的温度。由于中队本身地处深山,加之四班海拔高度最高,冬天往往要比中队冷一大截,晚上睡觉被冻醒更是家常便饭。第三重磨砺,就是班点的居住条件。由于条件实在有限,整个班点只有一条自来水管,班点饮水必须从中队一桶一桶扛上去,甚至连上厕所都要提前在中队队部解决。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王玉坤一待就是3年。
437级阶梯
为了改善战士居住环境,王玉坤带领全班战士顶烈日、战酷暑,硬是肩挑手提地把30袋水泥、60袋沙子和近500块砖头运上班点,和战士们一起改造营房。他连续半个月每天凌晨4时半起床劳动,用最简单的工具解决了班点漏水、积水的问题。
为了丰富战士们精神生活,王玉坤在班点改造出一个学习室,并利用节假日外出时间,用自己的津贴为战士们购买了《解放战争》《长征》《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等书籍,让战士们在学习中感受作为一名军人的荣耀。他常说:“作为一名党员,组织把这几名战士交到我手里,是对我的信任,教育好他们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整整3年,为了正常参加中队日常操课,他带着战士们每天提前1小时起床,推迟1小时休息,往返于这437级阶梯之间。他时常告诉战士们,耐得住寂寞是光荣,守得住清贫是清誉。
晋升警衔的那天,他只说了一句话:“挺起年轻的胸膛,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如今,437级阶梯已然成为中队队魂的象征,每一批来到中队的新战士都要集体走一遍这条励志路,他们总是问王玉坤:“这437级阶梯上到底是什么?”
“忠诚!”(陕西日报记者 秦骥 通讯员 陈逸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