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位于陕西省东部、关中平原东北隅,东临黄河、北靠宜川、南接合阳,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韩城古迹荟萃、文物遍地。据不完全统计,韩城有古遗址28处,古墓葬7处,石窟7处,碑碣120余通,古建筑152处,馆藏文物10529件。古建筑星罗棋布,堪称“陕西之最”。其中著名的有:晋建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唐建弥陀寺,宋建法王庙,金建赳赳寨古塔,元建大禹庙、普照寺、城隍庙,明建文庙,清建毓秀桥等。这些古建筑选址科学、布局合理、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充分展示了古代传统的建筑风貌。明、清两代形成的韩城民居——四合院,幽雅别致、装饰考究,其格局、特色酷似北京的四合院,因而韩城素有“小北京”之称。
韩城古城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依塬环山,东西南北分别设有“黄河东带”、“梁奕西襟”、“溥彼韩城”、“龙门胜地”四面城墙。城内寺、观、庙宇、祠、坊,五街七十二巷,古风汉韵、诗意流淌。位于韩城市东北方向九公里处的党家村距今约680年历史。村中建有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风水塔、贞节牌坊、家祠、哨楼等建筑以及祖谱、家训、村史等,被中外专家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民居的活化石”。韩城古城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思想观念和艺术思潮的变迁,堪称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社会经济、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缩影。
韩城素称“文史之乡”。历朝历代、名人辈出:汉太史司马迁、宋代诗人张昪、明朝丞相薛国观、户部尚书张士佩、宣化巡抚刘永祚、清代状元王杰、刑部尚书张廷枢、贵州巡抚刘荫枢等。宋、元、明、清四代,韩城有进士115人,状元2人,明、清两代是韩城历史上文化教育发展的鼎盛之时,科举取士者达800余众,其中进士90多人,解元11人,举人544人,故有“士风醇茂”、“解状盛区”之誉。民间更是流传着“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的说法。古时有“一门三进士”、“祖孙父子三代翰林”、“父子御史”等佳话,即使今天依然有“一门四子三清华”。足见,韩城文脉鼎盛。
在中国古代,影响一个人主要有三个因素:地域文化、家族文化、释道文化,其中尤以家族文化影响剧烈。正是基于此,中国人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家训是指用以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一种教诲。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出的是一种自觉的文化追求,堪称是中国人的“精神门楣”。
在韩城,你随处可见门楼木刻或砖雕的“登科”、“科第”、“世科第”、“明经第”、“进士第”、“司马第”、“中宪第”、“国宾第”、“思隐第”、“父子御史”、“十马高轩”等字样。一般大门为中门者,是官宦世家,门额多为“诗书第”、“诗书生香”、“二经传家”等。即使是那些最穷的人家也不忘在门楼上题上“耕读第”、“耕读传家”等。韩城的这些家训,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示着家世显赫,以鼓励后代子孙;一类则是寄托着一种理想和精神的追求。但不管是哪一类,它透露出的都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情怀和追求。在“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的今天,这些绵延数千年、精深宏富的家训文化,依然有它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价值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