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基层疫情防控的重点是关口前移
发布时间:2023-01-09 17:11:55 来源:西岳清风

农村、社区是疫情防控的一道重要关口,是保障群众健康的最后一公里。1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强调,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加强对农村地区医疗机构支持;照顾好老年人、孕产妇、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做好健康监测,畅通转诊绿色通道;提供便利服务,加快推进农村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加快构筑基层保健康防线。

“目前,‘关口前移’是城乡基层疫情防控的重点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聂春雷表示,1月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关于做好新冠重点人群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的通知》,要求对重点人群“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目前,全国98.7%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开设了发热诊室,基层发热门诊诊疗量占比超过全国发热门诊的60%以上。对需要转诊的,及时向亚定点医院、定点医院或者上级医院转诊,充分发挥了基层医疗机构第一道防线作用。

聂春雷介绍,“早发现”主要是对65岁以上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进行一对一包保联系,及时发现并处置问题;“早识别”是加强对这些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出现基础病并发症、新冠重症风险苗头和倾向性症状后,要及时识别、给予指导和转诊;“早干预”是在基层配备必要的氧疗设备,如氧气袋、氧气瓶、制氧机,以及便携式的指夹、脉搏式血氧仪,发现异常情况,迅速给予吸氧和相应的药物治疗;“早转诊”就是发现需要转诊的患者,要及时转到上级医院接受治疗。

“缺药的问题可能是近期老百姓比较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地区一直是疫情防控的重点,也是薄弱环节。”聂春雷说,针对药品短缺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一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物资保障组建立日调度制度,坚持全国一盘棋,现阶段优先保障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医疗机构有药用,支持有关企业扩大产能;二是加强供需对接,鼓励地方政府集中采购;三是坚持中西医结合,合理选用西药、中成药和中医药汤剂,鼓励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充分利用中药,缓解药品不足的问题,减轻基层就医压力。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也组织开展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情况“日监测、日报告、日调度”制度,从监测情况看,前期短缺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但近期随着各地疫情的发展和药品产能的增长,物资保障组的协调调度和物流的顺畅,以及地方政府加强组织,药品短缺的问题正在逐步好转。

介绍重点人群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服务工作时,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表示,利用各种现代化科技手段,比如计算机数据、电话、微信、视频等非接触方式,以及传统的上门随访方式,做好对红黄绿标识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主要是以街乡为单位,组织村(居)委会及其公共卫生委员会、村“两委”、村组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以及社区工作者,包括志愿者、相关包片医生组成包保团队,对重点人群健康状态全面摸底建好台账,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家庭医生24小时联系电话告知重点人群,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及时联系到医务人员。

“我们也有一个要求,对黄色标识人群每周联系不少于2次,对红色标识人群每周联系不少于3次。”吴浩说,对红色标识重点人群的基础病情况和健康状况,要通过联系动态掌握,一旦发现重点人群感染新冠病毒或基础病加重等情况,要及时采取处置手段。

按照《加强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安排,各地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五级书记抓农村地区新冠疫情防控责任体系。“工作方案明确要求,‘五级书记’要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毛德智介绍,要建立包保制度,省统筹、市调度、县乡村抓落实,层层压实责任。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工作方案分别明确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的具体要求,强调要强化责任追究,对工作不力、失职渎职的,要严肃追责问责。

毛德智说,为抓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工作方案对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提出要求,由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中组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等单位,成立了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工作专班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下开展工作,重点是发挥责任落实、政策协同、基层动员等方面的作用。目前,各级也在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