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局长:让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进入医保
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通过优化医保目录结构,让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进入医保,以进一步缓解和减轻人民群众的用药难和用药贵问题。
去年,国家医保局开展了抗癌药的谈判工作,17种抗癌药降价纳入了医保,平均降幅56.7%。胡静林表示,抗癌药进入医保只是第一步,对患者来说怎么尽快用上谈判药品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医保局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明确谈判药品费用不占原来医保总额预算;二是会同卫健部门明确,各定点医疗机构不得以“药占比”影响抗癌药的使用。目前看来,抗癌药落地情况是比较顺畅的,到2018年底,报销人数达到4.5万,报销金额2.6亿元。今年1月份,仅仅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等四省市,报销人数就达到了1.2万人次,金额1亿元,分别是上个月份的2.4倍和2.2倍。
胡静林表示,今年的任务,中央已经明确,就是要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国家医保局现在正在全力以赴抓紧工作。首先,要改革现行的医保目录管理办法,要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同时要启动2019年目录调整工作,预计这项工作9月份完成。
胡静林说,目录调整要充分考虑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要充分考虑临床需求。具体来说,需要按照保基本的要求,重点考虑癌症和罕见病等重大疾病用药,慢性疾病用药和儿童疾病用药,这些药都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目录调整也不能只进不出,那样也不可持续。所以对于经过专家严格审定、不具备条件的药品也要调出目录。总的来说,要通过我们的工作优化目录结构,让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进入医保,以进一步缓解和减轻人民群众的用药难和用药贵问题。
生态环境部部长:污染防治攻坚战不能走“回头路”
3日下午,2019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开启。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介绍,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开打一年多以来,各地、各部门、社会各界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总的来说,这场攻坚战开局良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明显改善。
李干杰提到,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9.3%,其中北京市下降了12.1%,这是在2017年同比大幅下降20.5%的基础上又下降了12.1%,来之不易。水的方面,全国地表水好于三类的水体比例同比增长3.1个百分点,劣五类水体比例下降1.6个百分点,总体来讲,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各项目标指标都圆满地完成了年度计划,同时也都达到了“十三五”规划的进度要求。
李干杰认为,进度进展和成效毫无疑问是比较不错的,这从一个意义上讲,说明污染治理的方向和路子是对的,是正确的,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但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污染防治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挑战还很多、还很大。“当前的形势一点也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还相当严峻。作为这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责部门,生态环境部也深感责任重大,可以说是压力山大,天天神经紧绷,时时心中忐忑,绝不敢有丝毫、半点懈怠和马虎。”
李干杰表示,下一步,污染防治攻坚战总的考虑就是深刻领会和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就是坚守阵地、巩固成果,不能放宽放松,更不能走“回头路”,要保持方向、决心和定力不动摇。
国家文物局局长:助力博物馆走出“成长期的烦恼”
3日下午,2019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开启。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介绍,现在博物馆正处于“成长期的烦恼”。
一方面是社会需求比较大。最近三年,每年入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增量都在一亿左右。截止去年年底,博物馆参观人数已经达到了10.08亿人次。另一方面,博物馆发展比较迅猛。现在每年新增的博物馆都在180家左右,目前,全国在各级政府备案的博物馆就达到了5136家。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今年春节假期期间,七天达到4.15亿旅游人次,其中40%以上的旅游人次走进了博物馆。
刘玉珠表示,现在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人民对于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大,博物馆所能提供的供给和服务远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我们今年重点是紧扣博物馆的职能定位,尤其是围绕着博物馆的短板和难点,下大力气来解决这些瓶颈性的问题。我们争取在今年和有关部门一起,出台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满足参观者对博物馆新的需求。”
刘玉珠强调,因为博物馆首先是文化遗产的机构,尤其是遗址类博物馆和古建筑为主体的博物馆,它的文物安全、文物保护是第一位的,在这一点上不能有任何的弱化和松懈。但同时,博物馆又是公共文化教育和服务的机构,它不是一般的庙会、集市,也不是娱乐场所,应该是高尚社会风气展示和引导的场所。(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