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位 陕西籍状元
发布时间:2018-05-16 10:46:22 来源:

陕西韩城历史悠久,有“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它不仅诞生了两千多年来受到文人学士敬仰的“史圣”司马迁,还有清朝第一位陕西籍状元——王杰。

王杰(1725-1805),字伟人,今陕西省韩城市金城街道庙后村人。自幼家境贫寒的王杰勤奋好学,乾隆年间高中状元后,即步入仕途,他在乾隆、嘉庆两朝名列朝班达四十年之久,是一位耿直清介的好官。

王杰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为民谋利。嘉庆即位之初,他即上疏说,近年因战乱,川、楚、豫、秦四省百姓穷困,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地方官仍在横征暴敛。他请求朝廷减免这些地方的田赋,罢免骄惰将帅。

查办和珅是嘉庆年间的一件大事,王杰参与了和珅案的审理。王杰与和珅其实在乾隆年间就相识了,和珅大权在握、专擅朝政,极少听同僚们的意见,王杰不愿隐忍不言,常与和珅据理力争,这让和珅十分厌恶他。

王杰与和珅没有私交,议政时两人虽然同处一室,但王杰的座位总是离和珅的座位很远。有一次和珅拉着王杰的手,开玩笑地说这双手长得好,王杰正色说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珅听罢很是羞愧。

和珅落马后,王杰等人查明了和珅贪污纳贿的种种罪状,按其所犯事实,将和珅判处死刑,并没收他的家产,为重振大清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杰一生三任会试正考官、两任会试副考官、两任殿试读卷官,又曾任江西、顺天乡试正考官,史载他“为人耿直清介,持文柄十二次,人不敢干以私”。科举考试是清代学子登入仕途最主要的渠道,为了取得好成绩,科场舞弊案层出不穷,作为考官的王杰秉公持正,唯才是举,绝不徇私,选拔了不少才德俱佳的治国之才。

有一次,王杰的一位得意门生调任回京,正遇上王杰过生日。于是,他带上白银数百两前去为他贺寿。师生久别重逢,自然分外欣喜。但王杰发现礼金后,顿时显出不悦的神情。他批评道:“你还记得当年我是怎么教导你的吗?今天我若是收下你的礼金,不等于我说话不算话了吗?”那位门生非常感动,当即让人将银子收了回去。

王杰的儿子聪颖好学,又谦逊厚道,王杰的同僚都非常喜欢他,希望他也能早日金榜题名。然而,王杰却认为他“豪于饮”,并不适合做官,而且自己身居要职,他若参加考试,势必受到同僚的照顾。所以,每当科考将近时,他总是先发出警告:“谁荐中吾子者,吾将劾之!”

王杰经常告诉家人:“吾先人严谨节约,予伊等以不饥足矣。且吾亦无长物以贻子孙,若不自检制,吾不能斤斤为豢养计,亦非吾所能庇也。”王杰是这样告诉子孙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王杰生活简朴,他办私事不坐官轿,在街上遇见“大官”出行,也同百姓一道肃立街旁。他的宅院只有两进,内部摆设非常简陋。他性情和蔼,不讲排场,没有官气,他说:“我虽宰辅,亦常人也!”

王杰还告诫家人要努力处理好与乡亲邻里的关系,体恤孤寡,救难怜贫。据说乾隆年间,王杰的一个侄儿王仁,在家乡因和邻居为三尺宽的墙界争执不下,想借朝中叔父的权势压制对方,于是就给叔父写了一封信,王杰看罢当即回诗一首:“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王仁遵照叔父讲的让了三尺,对方很受感动,也让出了三尺,这六尺地界成了村民通行的巷道,被人们称为“仁义巷”。

各位读者看到这个故事一定觉得非常熟悉,这与安徽桐城六尺巷的由来如出一辙,王杰的诗也与张英的诗大同小异。其实,六尺巷的故事流传于我国很多地方。福州有名的景点三坊七巷就有一条“孝义巷”,其由来和六尺巷一模一样。我们不必纠缠于这些故事何者为真何者为假,应看到的是古人在遇到邻里纠纷时,推崇以宽容礼让的精神化解分歧、求得和睦。

王杰辞京还乡之日,嘉庆赐给他一把乾隆御用的玉鸠杖和御制诗两首,其中一首诗写道:“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时人都说这两句诗可谓道尽了王杰的生平。

王杰去世后,葬于家乡韩城。韩城有条街名为状元街,据说就是纪念王杰的。王杰在朝四十余年,任宰相十四年,以直道立身、履行道义为己任,其爱国爱民的情怀、清廉耿介的情操,仍是我们需要继承与发扬的优秀传统。(杜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