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故事】我与门楣文化难以割舍的半世情结
发布时间:2018-12-13 08:52:56 来源:

我出生在韩城市西贾村一座破落但讲究的四合院。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时常指着院里的“孝友传承”“乐善轩”“和为贵”“问征寿域”“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道惟读惟耕”的门匾、楹联和家训,一遍遍念给我听,在我还没有进学堂的时候,这些祖传的东西已能倒背如流,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从小便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

我从小就爱写爱画,那时没有笔墨,就用树枝在地上画,随心所欲,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神似什么,看过画的大人们都连连称赞。因为我的勤奋好学,1960年,我从参加考试的2000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被西安美院录取,接受正规教育,1962年因病退学,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下放牛羊、修路、当电工、做会计、放电影,度过了十八年。这其中我辗转各村,为群众放电影就经历了十年的时间,我利用这个机会,每到一个村喜欢听村民讲当地的历史、文化,尤其对隐藏在市井小巷和乡贤故居的门额题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砖雕的、木刻的镶嵌于青砖灰瓦里的文字,像一件件艺术品深深吸引着我,听村里的老人讲其中的故事,再加上我自己的理解,融会贯通。

1982年我被市科技局招募为临时工。1986年,因国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转为国家正式干部。正是这一年的12月8日,古老的韩城迎来了极不寻常的一天,她被国务院批准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听到消息后我激动不已,我隐隐感觉到,韩城文化要崛起了,幼年的记忆以及以前在农村放电影时看到的各种门楣题字像电影胶片一样一一在脑海里浮现,那份对文化的热爱和渴望重新点燃了我内心的梦想,我迫切的想把我们韩城的门楣文化展现给世人,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它,了解它。

党家村、清水村、东彭村、井溢村……这些古老的村落,到处都留下了我的脚印,我反复练习拓印技术,一到休假时间我就奔深山,入老林;进村寨,到城镇;登高层,临低舍;查寻历史,求访专家,追根溯源,只为留住韩城文化根脉。因为路途遥远,常常奔波一天,到晚上才顾上吃饭,遇到天气骤变,宁可让自己淋个落汤鸡,也不让临摹的拓片受到一点损失,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一想到很多门楣即将被拆毁,就心急如焚,夜不能寐,从这时起我就暗下决心,要将搜集整理门楣作为我终身的事业和追求。

在追求精神世界的同时伴着艰辛、痛苦和感动。在临摹党家村的泌阳堡牌匾时,我不顾旁人的劝说,将两架梯子连起来架在门头之上,当快临摹完时候,梯子突然垮塌,我被重重地摔落在地上,导致腰椎受伤;在一次去芝阳镇探寻门额的路上,因前一天刚下过雪,地面暗冰冻结,摩托车失控,我被摔倒在路上,全身多处软组织受伤;在沟北村一户人家临摹门额时,被宅主当成觊觎门额的小偷,告到派出所……我的行动影响了更多的人也参与到其中,在临摹的间隙,村里一些重视文化的老人都会热情招待,帮忙扶梯子,共同探寻门额背后的故事,分享文化的喜悦。

半个世纪以来,青丝熬成白发,我矢志不渝的搜集、整理古门额题字、家训对联等上万余幅,先后编纂出版了《韩城古门匾集锦》《韩城古楹联家训》《韩城古照墙字通刻绘精选》,及时抢救了一大批珍贵的地方文化,让蒙尘的璀璨明珠变成活的历史,让其在韩城这块热土上绵延流淌……

受门楣的影响,这些年我还努力学习书法和剪纸,2008年,我参加湖南国际书画大赛获一等奖(金杯现存于市档案局);2009年韩城门额题字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对整理门楣的劲头更加足了,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韩城市档案局牵头,我与党康祺先生主编的《韩城古民居门额题字集解》面世;2015年与市档案局、司马迁图书馆联合在司马迁图书馆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书法家训展,那些蕴含了孝敬父母、关爱子女、积德行善、勤劳治家、读书育人、和睦邻里的深刻道理,散发着墨香沁人心脾。曾有一位山西商人愿意出资三十万元,再外加一套住房,来换取我所搜集整理的全部门楣资料,想到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并不富裕的我犹豫了许久,但最终还是婉言谢绝了,亲戚朋友都说我傻。但我对他们说:“多亏有共产党和父老乡亲的帮助,才有我的今天,人活一世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些资料都是韩城人留给后辈的财富,我不能卖,更重要的是不能卖文化人的良知”。

为了将这些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2014年我将毕生收藏的4000多幅精品门额题字拓片、临摹、照片悉数无偿捐献给市档案馆进行保护,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这一年我也被评为“感动韩城最美韩城人”。

“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愿这些凝聚着信仰、名节、担当的门楣,能紧随时代的脚步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作者:罗建民,字谦,号盘河道人。一九四二年生于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西贾村,曾在西安美院学习,二〇〇二年从韩城市科技局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