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廉政人物(连载九)
发布时间:2019-11-01 08:55:02 来源:

第九篇 力图革新薛国观

薛国观(?~1641),字家相,又字宾廷,明代韩城县城内北关(今韩城市金城区晨钟村)人。薛国观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薛麟驹。麟驹本是薛族郡望河东汾阴人,北魏时迁居韩城。其孙子薛端、薛裕,玄孙辈薛胄、薛浚等人均在朝为官,且世袭爵位。

万历四十七年(1619),他以第二甲的成绩荣登进士榜,一举成名。天启四年任莱州推官。崇祯三年(1630),他先后任兵部都给事中,礼部都给事中,迁太常少卿。他不结党营私,能“孤立陈奏”,曾经抬着棺材弹劾权奸,举朝震惊。奉旨巡察辽东军务,严查将吏克扣兵饷事,不惧不避,几乎“参虚营将”。崇祯九年(1636),升任左佥都御史。八月,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参议机要朝务。十一年六月,进礼部尚书。十二年(1639),出任内阁首辅。时清兵进犯,边关告急;加之各地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义军四起。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

薛国观意欲力挽狂澜,革新时政,便向崇祯帝上疏:“今日国运日下,私人仓满,国库空虚……必须大刀阔斧。查内帑(藏钱财的府库)、捐俸新、裕士马、赈贫民、禁皇亲。”崇祯帝觉得薛国观卓有远见,击中时弊,但又惧怕引起内讧,犹豫不决,在薛国观的力主下,才决定下旨革新,当殿宣布。但是崇祯帝懦弱,缺乏担当,不敢承担责任,只说全盘采纳薛国观的谏议。

当时的皇亲国戚都凭借特权发财致富,却毫无忧国忧民之心,看到皇上动真格的了,都十分害怕,又不敢公然违抗圣旨。故意装穷,拆毁自家房屋,把家中杂物摆到大街上出卖,闹得满城风雨,有损皇家体面。崇祯大为恼怒,下令剥夺闹事者李国瑞的爵禄。李国瑞万万没有想到事情竟会弄巧成拙,惶惶然惊吓而死。

助饷之议看来势在必行,皇亲国戚人人自危,破财消灾又心有不甘,于是乎造谣惑众:说孝定太后(崇祯的曾祖母)在天上指责皇帝对外戚过于刻薄,要遭受天谴,皇帝的儿子行将夭折,蹊跷的是崇祯的第五个儿子(朱慈焕)果然死去。这种意想不到的打击,使崇祯帝追悔莫及,为了向孝定太后有所交代,立即追封李国瑞七岁的儿子为武清侯,悉数退还李家上缴的金银,轰轰烈烈的助饷之议到此便划上了句号。

因新政伤及权贵利益,又有魏忠贤余党、吏部郎中吴昌时风闻薛国观要弹劾他卖官受贿,便趁机串联上书,称薛国观的新政之说是祸国之本,离间君臣关系。崇祯帝看见这么多朝臣联名反对新政,加之皇亲国戚,包括皇后也纷纷请求皇上处斩薛国观,便犹豫退缩了,欲治死薛国观,又顾念其兴利除弊,勤政安民,被誉为“铁板钉子”,心中不忍杀忠义之臣,但迫于无奈,将薛国观罢官为民,以平息朝臣之怒。

薛国观被弹劾罢官归里,决议改造韩城土城墙为砖城墙。阖县二十八里百姓踊跃参与,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一座城楼、箭楼、牌坊齐全的宏伟壮观的砖砌城墙终于竣工。城外周遭砖砌,四门外修函洞以通池水;城上雉堞女墙高低相间,符合筑城法式,形如北京城,人称韩城“小北京”。薛国观倡修古城,保一方平安,韩城民众尊其为“城隍神”。

崇祯十四年(1641),韩城阖县百姓庆贺城墙竣工之时,圣旨到来,言称起用薛国观,官复原职,进京到任。薛国观不敢有违,启程赴京后,即被下令自缢而死。这是吴昌时要“清君侧”,与薛国观的仇人合谋,偷盖玉玺,假传的圣旨。没过多久,北京城便被李自成义军攻破,崇祯皇帝上吊而死,步了薛国观的后尘。